今年暑假,有幸学校给老师们推荐了几本教育书籍,这本《正面管教》封面的一句“如何不惩罚,不骄纵地有效管教孩子”深深吸引了我。我决定好好读,因为,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正确有效教育孩子却好多人做不到,只会惯或者严厉,至于正面管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这本书出自美国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是一本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强调: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曾经我一直认为娇惯孩子就会让孩子不明是非,会毁了孩子,所以我一直就是家里严母的角色,孩子有错,我就严厉批评教育。如果哪一次孩子放学想看电视,我就会说“你必须做完作业再看电视!”甚至有时候孩子没完成作业就看电视,我会立即二话不说关掉电视。我一直觉得孩子能有好的学习习惯,就应该严厉管教。读了正面管教,我懂得了教育要和善与坚定并行。大多数成年人习惯性地认为,坚定意味着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当坚定与和善结合在一起时,就意味着对孩子、对你自己以及对当时情形的尊重。比如,当你问孩子家庭作业为什么重要时,孩子就会告诉你,这样才能学会,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然后孩子可以决定需要花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写作业最合适。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一放学一回家就做作业,而孩子闷却要想要喘口气。当他们有机会自己选择时,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当一个孩子违反了限制,不要惩罚,也不要说教,要继续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当你决定不再惩罚手段时,就需要练习新的技巧,而且你需要花时间来帮助孩子学会相互尊重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骄纵型---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严厉的管教方式,易使孩子形成愤恨、报复、反叛、退缩、自卑甚至撒谎的行为。骄纵的管教方式则会导致孩子操纵、依赖、缺乏责任感与价值感。信心。由于缺乏父母对其行为的必要引导,所以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也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正面管教的核心便是:和善而坚定。“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求。
对此我也深有体会,由于自己的严厉,孩子做事情缺乏大胆和创新,害怕失败。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英语演讲,由于孩子天天读英语课外阅读,我以为他很愿意参加。可是他说:“妈妈,我不参加吧,我担心自己演讲不好。”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缺少自信,害怕失败,是不是就是我的严厉管教,让他胆怯,没有安全感。
正面管教一书中讲到判断教育行为是否有效要看:
1、是不是做到了和善而坚定。既让孩子感觉到无条件的爱,但是又有确定的边界,让孩子感受到了安全感。
2、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3、是否长期有效。
4、是否能传递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生活品格等。
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是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虽是一字之差,但对于教育效果来说,却是相差万里。你要赢,孩子便会输。试想,孩子若经常生活在一个输的环境中,又怎能滋生出自信、自尊和自爱。 我试着用这种办法让孩子在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大胆面对,并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男孩的独立和直面挫折的勇气,是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我会试着在他自己完成一些事情时,及时给与鼓励,但并不是盲目的鼓励,更多时候我都是在观察、在看,并不急着去参与、引导或帮助,而是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在他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才提醒他寻求帮忙。
爱孩子,首先要给他尊严!这是前提!我们这些认为自己就是权威的家长,把孩子从来都是当自己的私人物品,孩子做的让你高兴了玖夸奖;孩子做的不符合你的要求了就骂,打。但是却没有收到教育效果!所以,要爱孩子,首先得把孩子当单独的个体来看,充分尊重孩子。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孩子才可能感受到你,才会跟你正常交流。
尊重孩子,要停止惩罚——无论语言上还是行为上。我们好多家长和老师信奉“打一棒子再给一颗糖”,认为无惩罚不教育,而且从短期效果来看,惩罚的结果是直接看的到的。其实惩罚不是教育或者让孩子变好的必要条件,我们习惯惩罚孩子只是我们不知道除了惩罚还能怎样教育孩子。生活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就看家长如何去引导,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是否能将每次犯错都变成一种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从中得到成长。
书里面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以上是看完之后印象特别深刻的几点,还有很多细节也特别值得借鉴,在教育孩子和学生上我将会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在生活中,同时自己也会不断的学习、改变、成长和进步,更好解读自己的行为。期望通过学习能够教育好孩子,同时自己也将与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