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凡人有七情六欲,有情绪起伏,有状态好坏。
凡人的相处,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彼此的言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接受和不接受。
把对方可能出现的所有言行——可能会做的每一件事或会说的每一句话——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称为“行为窗口”。
很明显,有的行为你可以欣然接受,而另一些行为则难以接受。于是,你的需求和情感把对方的“行为窗口”一分为二,上面是你“可接受的行为”,下面是你“不可接受的行为”。
每个人的需求和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某一个具体的“他”,你的划分可能上大下小,我的划分可能上小下大。
对不同的“他”,你的接受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针对同一个“他”,你的分割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上下移动的,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你当前的心情、状态等。
当我们想成为一个好相处的人的时候,往往会隐藏内心真实的感受,对于那些“不可接受行为”表现出虚假的接受。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首先,我们的表情或肢体动作会出卖自己。
当我们口中说着“没关系”或“随便”,眉头却皱了起来,双手抱了起来,我们就在像对方发送两种截然相反的信息。
对方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知到这两种信息,他们并不会感到真正的舒服,反而会不知所措,怀疑你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和接受。
其次,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真实的感受被忽略或压抑,我们自己会感到恼火和沮丧,这种负面的情绪挥之不去,直到某个特定的时候爆发出来。
好相处不是回避冲突,而是懂得如何解决冲突。
对于那些我们“不可接受的行为”,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
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我们下意识把问题归因于对方——“都怪你!”。
都怪你迟到,害我错过了电影开头。
都怪你把脏衣服随地扔,害家里显得凌乱不堪。
都怪你不好好归置物品,害我找不到要用的工具。
……
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把那些“不可接受的行为”归属于我们自己。仔细想想,对方的特定行为,你“不可接受”,换一个人或许就是“可接受”的,可见,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你,而不在对方。
“嘿,我有一个问题,请你帮我解决。”当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和对方沟通,不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合作的伙伴。
没有人喜欢被责怪,设想一下,当你被责怪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定不是“我错了,对不起”,而是“凭啥说我,你不也……”。
每个人都愿意帮助身边的人,设想一下,当有人向你求助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定不是狠心的拒绝,而是会耐心听完对方要说的话,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帮上忙。
试着用这种新的思路再来看上面的三个例子:
嘿,我们错过了电影开头,我是个电影迷,不知道开头发生了什么让我特别难过,我想做点什么让自己好受些。
嘿,我想让家里更整洁,最近做了好多努力,天天打扫整理,你把脏衣服放在沙发上,让我感到很挫败,我希望你也能为家里整洁做点什么。
嘿,我找不到要用的工具了,我记得上次你用过,请帮我找一找吧。
表达真实的感受,不隐藏、不压抑,有效解决问题,这样的相处才是真正的舒服。
木白说: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今天上午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的前两章,收获很大,“戈登方法”不仅适用于婴幼儿父母,也适用于青少年孩子的父母,甚至还适合想要改善人际关系的成年人。
我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成年人的相处模式中,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