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买了烤箱之后的那个下午。我兴奋地在网上查找菜谱,想着马上就用起来。看到面包的制作过程的时候,我立刻就退缩了。手揉面团,还有长长的发酵时间,想想手腕就酸了。可是还是想做面包啊,于是又买了面包机,代替我揉面。心想这次终于可以做面包了!打开菜谱再看,什么中种法,什么手套膜,统统看不懂。
但是毕竟只需要按着菜谱一步步的来,我终究还是做过几次面包。有成功有失败,但最幸福的时候总是面包的香气逐渐溢出来,颜色慢慢加深,等待出炉的那一刻。家乡已很多年没有麦子了,面包的香气却总让我想起来麦收。金黄的麦粒从石磙下辗出来,阳光下有着湿润的麦香。
然而,面包的香味从哪里来?为什么做面包的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当你发现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的奥妙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迷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本科普书,也称得上是一本故事书,讲的是面包在我们看不到的时候,悄悄地发生了什么。尤其是里面拟人化的插图小漫画,让里面有些专业的术语也变得可爱起来。
面包是怎么做的呢?《面包制作的科学》让我第一次抛弃菜谱,从另一个角度去看:
我才发现,原来面包的最终样子,从它是个生面团的时候就被决定了。小麦粉里的蛋白质会和水结合成为面筋,面包是蓬松的还是有嚼劲的都在于不同搅拌速度下形成的面筋状态。
传说中的手套膜,是高速搅拌下激发出了面筋的弹力,生面团的才能延展出能看到指纹的薄膜。这层面筋膜能更好留住二氧化碳,让面包膨胀的更好,这只是做柔软蓬松的面包才需要做的。二氧化碳那里来的呢?是生面团中的酵母菌发酵形成的。而中种法,不过是取出这次面包所用分量的50%-100%进行发酵,等它发酵成熟,再把其他原料加进来,进行二次发酵而已。
尽管自己手艺不佳,但是很喜欢尝试着往面包里加更多的料,比如把水换成牛奶,再多加上一把葡萄干或者核桃碎。即使不放牛奶,不加果脯和果仁,在我以往做的面包里糖和油也是必须要加的。当我知道要做面包其实只需要小麦粉、水、盐和酵母就可以的时候是惊讶的。
为什么是小麦粉?因为小麦粉特有的蛋白质:麦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都不会溶于水,反而会吸收水分。更好的形成面筋,这是面包的骨架;小麦粉里的淀粉会与水产生糊化,充实起面筋之间的空隙。但是盐呢,除了本职所在的调味杀菌,盐能强化面筋的弹性让软塌塌的生面团变得紧实,最终烤制成质地紧致且富有弹性的面包。而我之前认为的必不可少的油与盐,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说到面包和盐,这是一个有故事的组合。上溯到中世纪的欧洲,来访者只要吃了主人提供的“面包和盐”就形成了“宾客权利”,主人客人互不伤害,否则会受到神的惩罚。后来,在一些民族的文化里,“面包和盐”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从这样的习俗中也可以窥见面包在人们的生活里,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书里提到一句法国谚语:所有的香气中,面包的香气最香;所有的味道里,盐的味道最美。一想到,面包由最初的四种材料,发展到现在的口感丰富,一种历史变迁的味道也蔓延出来。小中见大,万变不离其宗,找到了最初的源头,科学的根本,我忍不住想自己创作一个菜谱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