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理论」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大多数人在错误的阶段还遵循着不合时宜的准则。
hi ,欢迎光临一一爸爸的杂货铺。
「木桶理论」几乎人人都听过,即使没有,上学的时候你也总会被老师有意无意地熏陶。
「最弱的那门学科决定了你成绩总分数的上限」。这句话引导着你走过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帮你越过了高考的大坎。
当你参加了工作,迈入了社会,还老老实实地四处寻找自己的「短板」,竭力地补充、平衡。
却发现身边和你同样起点的,甚至「总分数」不如你的人,已经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如鱼得水,一骑绝尘。
这个在教育机制中潜移默化来的思维方式,也在教育结束之后,成了你往后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禁锢。
因为你的人生不是或者不再只是一场考试,一味地关注你的短板并不能让你的人生总分有实质的提高。
社会不需要只会考试的木桶
学生阶段的你,语数外理化生,哪科弱就在哪科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刷题,提高自己作为木桶的短板。
这个策略放在学校里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你面对的是考试。
考试有两个特点:一是闭卷, 二是独立完成。
在这样的约束下,你的短板如果不补,那些不会的题就会一直空在那儿,漏着水,丢了分。
但进入了社会,规则忽然变了。
没人规定你完成工作的时候不能查找翻看资料,也没人要求所有的环节都必须你自己完成。
你不擅长的「题」,有其他的人可以做得很好;同样的,有一些令别人头疼的问题,到了你这儿却手到擒来。
你只需要将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把搞不定的部分放心地交给其他人帮你完成,这叫分工。
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化。我们每个人作为一枚螺丝钉,大小形状材质各异,通过高度配合来实现社会机器的整体运转。
然而,此时的你却还把自己当作木桶,盯着短板修修补补,不被齿轮碾得粉碎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或许也会叩问自己:
为什么成绩很好的自己如今总在给学习不好的人打工?
为什么好些当年学校里不如自己的同学混得比自己好得多?
这样的现象虽然没有严谨的统计数据作支撑,但也绝不是幸存者偏差。
那些你眼里曾经「不听话」的同学,可能正是受到「短板」逻辑影响最小的那一撮人。
他们毫不犹豫地避开不擅长的事情,瞄准自己的优势所在的方向不断发力输出,在这条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多地方需要的不是「瑞士军刀」,而是「手术刀」。成为手术刀一样的专才需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找到装着天赋的盒子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天赋,这是上天通过父母送给我们的礼物。
天赋如果放在那里不管,它永远不会自己变成优势。
所以首先你需要自己找到这个礼物并打开它。
这件事很难,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在哪里。
这件事也很简单,拿一张纸一支笔就能搞定。
回顾你过往的人生,想想哪件事是身边其他人做起来有些费劲但你却总能很快完成的?
每个人应该都有,可能还不止一件,你的天赋也许就藏在这里面。
再想想有没有这样的瞬间:看着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我也能搞定,可能比他还做的好」。
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一定要好好记下来,心理学上把这叫做「自我效能感」。
再然后,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是即使没有任何报酬或者当你已经无比富有了,也依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的。
上面这些结果全部记到纸上,去重+合并同类项之后,再按照你的意愿强烈程度删减到只剩一条。
这将是一件你做起来并不太困难且水平比其他人稍高一些的事情,它大概率就是你的天赋所在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将优势玩命地放大。
相信我,你将有足够的动力坚持,因为上面的过程已经保证了你对它:擅长,自信,热爱。
有必要提醒两点
聚焦优势不代表你可以把短板彻底抛诸脑后,如果它短到影响了你对优势的拓展甚至威胁到你的生存,那将是致命的。
中专女生姜萍入选了全球数学竞赛12强,你看到她手里厚厚的外国微积分教材的时候,不要忘了旁边那本小小的英文字典。
你的优势都是「比较优势」,你只有时刻保持对自己的清醒认知才能做出正确的比较。
大草原上的羚羊不需要和狮子比谁的牙齿锋利,也不需要和狮子比谁的速度快,它只需要始终比其他羚羊跑得更快,就能一直开心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