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来到北京之后,开始害怕在一些网络媒体看到有关山西的消息,当然,能上热搜的也基本不会(划重点,不是没有)是因为你继承了上下五千年传统美德,看到老人当街摔倒,你一把扶起,老人含笑道谢的梗,而是一些诸如“山西煤老板不甘心无所事事,只好在北京一套套买房”“太原快递小哥玩咸猪手袭胸”吧啦吧啦,一系列无学历、无理想、无素质的“傻大粗”形象,也是,不写这些怎么猎奇呢?
其实,每个出门在外生活的人,都绝对有着“自我领土不可侵犯”的豪情。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相对“自我”领域的延伸和泛化。你绝对不会喜欢一个只会说你坏话的人,同理,当对象群体扩大,你同样不会喜欢外来人对自己热爱着的家乡评头品足,更甚者,国门以外的世界,在歪果人异样的眼神下,死敌也可以瞬间变基友。
所以,每每看到或者听到这些消息时,内心都很想怼回去,“侬脑子瓦塔了伐,关你屁事啊”“长这么大,还没学会怎么做人”“是啊,你爹要是土豪,房产证都可能绕地球好几圈呢”。(吃瓜群众表示,内心戏也是足足的哦!)
2.
前两天,和L回了趟山西。以工作的方式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心情也是可以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了。然而,世事往往不遂人愿。
这次走访的单位是在C市的一个县城。L是D籍人,要去Q县走访的单位也是由D省某能源国企单位托管过来的,工厂职工基本是从原来企业调过来的,算是一种转岗分流吧,毕竟这样的国企冗员已经五颗星了。
Q县没有高速,那边的路况也不太好,全程拉煤车轰隆隆从车窗边驶过。
“呦,这边的马路怎么这样?这边的政府看来都不重视道路建设哈?这些大车也没有人管制,咱们那边,政府还是挺重视这些的,道路也挺平坦的。”
“嗯,这边山比较多,路况也确实不像咱们那边那么好。”
工厂建在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到了Q县的第二天,L和该企业老总Y闲聊,作为在山西生活了三四年的Y,自然有了东道主的架势,同时好像还自诩了自己任意评价这边民风生活的资格。
Y:“这边贫富差距挺大,家产千万以上的人家也很多,但是土豪你根本看不出来,穿得和普通人一样(听上去有点为人低调、民风淳朴的意思哈),他也穿的是名牌,但是就是看着和普通人差不多。”
L:“嗯,一直听说,十几年前吧,山西的煤老板就拎着那种袋子,咱们那边叫编织袋,里面装的全是现金,就在北京挑着买房。”
Y:“对,但是你看周围村子的这些人,生活还是比较安逸,没钱也不愿意出去外面打工。这村子里很多小伙子年纪轻轻,长得也很不错,就是娶不起亲。这边结个婚很贵,彩礼钱就得几十万,是吧小栗?你是这边人,你应该清楚。”(呵呵,现在想起来我是这边人了)
“哦,我们那边应该比这边情况好点。”(无奈脸)
Y:“山西整个环境很闭塞,饭食也很简单,一天三顿基本都是面食,随便做点卤子,就端着个大碗蹲到街外面和别人闲扯去了。”
L:“那山西人吃饭真是不讲究啊。咱们那边好歹一顿饭炒一两个菜,很多时候都吃不完。”
Y:“对,咱们那边一般都吃个米饭,炒几个菜,有客人的时候还要多做点,生怕让人家觉得抠门儿,这边不是,这些人非常节省。而且,这边人不管前面吃了多少,不吃面就觉得没吃到正餐。”
吧啦吧啦吧啦......
就这样,一场谈话好像成了为吐槽山西独辟的专栏,而我也只能自我安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差点把自己逼得遁入佛门。
3.
后来我开始明白,我根本不用在意他们的那番话,而这也不过是反映地域文化差异的一些生活小插曲。
不管是民风淳朴也好,还是一些陋习也罢,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我选择尊重。我也并不觉得坐在希尔顿吃着西餐喝着红酒,看着窗外的灯红酒绿就是有品,“大葱就大饼”“蹲在板凳上吃面”就是low,我也不会因为L或者Y的一些说辞就讨厌了整个D省,我也还是照旧觉得D省的那女孩儿仍是研究生时期最要好、最值得交的朋友,只是,我们无法同样要求别人也这样做,更不能瞋目切齿地斥责他“你难道连基本的尊重都不懂?”。
地域文化本身是否包括陋习的部分,我不知道,但是陋习依旧能够在一片乐土中衍生至今,那至少可以说地域文化是具备包容性的,并且这种包容性经受得住几百上千年的风云变幻,又何惧几个外来人的信口评说。
总之,想要世事皆完美,那可能你想要看的不是人间,是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