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了整本书最重磅的内容——“辩论”,也是《奇葩说》各位成员的成名话术。
初识辩论的人会有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在辩论中压倒对手,那就是胜利。其实,辩论中的权力不在正反双方,而是在中立的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在辩论赛中是评委,在《奇葩说》中则是观众,正反双方是无权决定胜负的。因此,要时刻谨记,对手只是我们向评判者证明自己观点的一个工具。所以,辩论要讲究策略,更要讲究风度。
辩论偏重“捍卫”,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回应对方的质疑。由于辩论的胜负决定权在第三方的中立者手里,故辩论的实质是双方共同争取第三方的过程。对中立第三方的影响主要借由辩论双方的对抗产生。
如何准确地识别对方的问题
反应和判断能力可以说是辩论的基本素质,它们都能让人准确地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问题。
1.反应慢怎么办
辩论胜负并不是由反应快慢决定的。单纯反应快只能噎死对手而不一定能赢得观众。辩论真正需要的是“反应准”。如果一味地追求“唇枪舌剑”反而容易陷入对方的圈套,在远离主题的问题上陷入无谓的争吵。反应的快慢其实是可以不断练习的,重点在于,面对对方的提问,我们要如何以自己的节奏来进行反驳呢?一个诀窍是“以慢打快”,像张三丰的太极,以静制动。
“以慢打快”三步法:①复述问题:绝大多数人的反应速度差不多,你反应不过来,其实观众也不一定能反应过来。因此不要紧张,不要急。先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对方的问题,给大脑思考的时间,理清思路,找到问题中的漏洞。②慢而不断:针对对方问题中的漏洞进行反驳,语速放慢,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反应,但其中的逻辑不能断。不要被对方的思路带走而陷入斗嘴,要围绕辩题来阐述。③化繁为简: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反驳,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缠斗。
2.怎样回应陷阱式提问
不止是辩论中,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观念不同时,在争论中都可能会被对方挖坑。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顺着对方的思路回答。
那么,在遇到对手给自己挖坑时怎么办?我们当然不能傻乎乎地就跳进去啊。所以,一定要增强防范意识,及时发现陷阱并绕过这个坑,在反驳中可以斥责对方的动机不纯,同时提醒大家要围绕主题来讨论。这一点,在书中举了《疯狂动物城》中兔子警官朱迪开记者招待会时的发言作为例子,大家有时间可以再看一遍。这里不多说。
3.反忽悠的心智免疫法
①关键词脱敏,做到态度免疫:态度不要过激,越激动越愤怒,就越容易掉进对方的圈套
②模拟辩论,做到论点免疫:先把对方能想到的论点都模拟反驳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③模仿表达,做到影响力免疫:模仿对方的表达方式,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辩论的核心能力是反驳
1.如何反驳“认真你就输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这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很多时候都被这句话噎得一肚子火还无处发泄。反驳吧,就正中对方下怀;不反驳吧,真是憋屈。那么,如何漂亮地反击这句话呢?很简单,既然对方用态度定输赢,那我们就抛开输赢来讲道理。这样反而显得自己层次更高。
①“我在讲道理,只有你在讲输赢。”暗示对方只重输赢的低级本质。
②“如果讲输赢,那你已经输了。”根据对方的逻辑得出反驳对方的结论。
③“嫌我认真,我就要更认真。”
2.如何反驳“你行你上”
这种“键盘侠”经常在网络上遇见,当然生活中也不少。不怼他你心里会爽?所以必须反驳啊!核心要义就是“责任反弹”。
①澄清各自的角色:角色不同,责任不同,我不需要“行”,更不需要“上”。
②指出对方在逃避:承认自己不行,把对方架在道德制高点上,使之骑虎难下。
③锁定对方的责任:指出对方占据了资源、浪费了可能性。这个方法通常针对对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我很想上,可是你在这个位置,我上不了啊。”
3.如何反驳“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说这种话的一般是我们的长辈、上司等人生阅历和经验确实比我们丰富的人。所以,我们在反驳时就要注意言辞,不能太过激烈,但又要让对方明白我们的态度。
反驳的重点在于——强调“我”才是主体:在偏好问题上,指出它与经验无关;在成长问题上,点明经验的真实价值;在责任问题上,要明确权力关系
借力打力,以退为进
1.破解对方的精彩类比
借力打力:尝试指出类比中的不当之处;可以顺承对方的类比进行延伸阐述;
2.拒绝上级的不合理安排
①战略上高度肯定:表态,理解他的出发点
②成本上精密核算:通过成本核算使对方认识到这个决策的不合理
③决策权完全上交:尊重对方
3.避免被别人“架起来”
借力打力:借高帽提出不一样的要求——你这个要求,我没理由答应你
“辩论”这一章中所讲的很多话术并不只是限定在“辩论”这一场景,生活中任何时候与人意见不同有争论时都能用得上。有些话术因我自己也还未实践过,故并无个人案例可提供,就需要大家自行实践总结了。
看到这里,这本书也就划上句号了。总体而言,这是一本蛮实用的一本书,干货很多。尽管书里是把五种话术分开来分析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五种话术必定是穿插着使用的。就是其中有些例子不太恰当。以及,结尾太仓促,有点刹不住车。若能再补充一些同时运用了几种话术的案例,想必会更饱满一点。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