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江影月
昨天在星球群看到,释若老师的列出拆书课程讲义第二讲,我还奇怪怎么不从第一讲开始说?当时,还跟释若老师互动说我正在学,今天再翻之前的记录,居然看到有第一讲,并且作业截止周五!我真是该敲!不认真看教材的学生,因此,今晚加班赶作业。
我们从小自打会识字,就会读书。这里的“会读书”是指能把书一字一句读下来,但掌握书中的精髓,那又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读书,也不会有效地读书。今天,就是我对《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拆书的第一次作业。
R-阅读原文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过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再认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读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读书时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对亲身经历或是旁观过的事和物,印象自然会深刻,但对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文章,就算看多遍都容易遗忘,读过的书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我不记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
“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
“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我以前经常像这样烦恼着,迷茫着。我想不管是谁,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读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记不住,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会这样想:100%的内容只要记得住1%或2%就好了,至于剩下的那99%,反正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到时候灵光一现,就能想起大概来,“说到这个,我以前好像在书里读到过”“我觉得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籍的精髓”呢?
而且,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其中1%或2%,那样效率未免也太差了。花钱买下一本书后,你一定更希望记住100%或是99%的内容,最起码也要记住10%-30%左右。
读书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全的理由。”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书的1%-2%都没有记住。
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I-重述原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曾经有朋友会问,“你到底读了多少本书啊?”你会很自豪的说,“我读过很多很多本呢!家里的书架都堆满了书,都是我读过的。”那这么多书,你对每本书的印象最深呢?或者朋友让你介绍一下对你成长最有帮助的书,你会是怎样的?只记住了书名?只记得当时主人公的一小部分经历?还是说:“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很有哲理……但究竟原话怎么说的,我还要回去查一下……”
对方可能还会问及一下几个问题:
1.这本书的大意是什么?
2.这本书哪一章节对你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你?
3.你从这本书中可以学到什么知识?
4.这本书不同于其他书的特点是什么?
待仔细想想,读书确实不容易。我们要记下很多的内容,这些内容里面有史实、有道理、有素材。
而且人的记忆曲线也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和不同材料也有不同的记忆和遗忘曲线。所以记不起书籍的内容有情可原。但是,你在读书时有没有做笔记或是摘录的习惯呢?有没有定期整理笔记的爱好呢?
我读书的时候,比较喜欢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想这也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读书习惯吧。
我对一些外国名著不是很感兴趣,对外国的人名、地名更是记不住,也没想过用什么方法去改善这种情况。以至于有时候,老师、同学问我,这本小说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迹?都是在哪里发生的?它和中国历史上谁的情况很相似?……每每问及这种问题,我总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会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你是否也会遇到以下的问题呢?
1.这本书确实不错,每次阅读都让我浮想联翩,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我说不上来。
2.待合上书本,我几乎一点也记不起来书中讲的是什么?
3.书要学以致用,但于我,对不起,我没在一本书上学到能够用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或许我们还可以自欺欺人地说书的内容太繁杂了,但书籍的精髓,还是会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作用的。就像我们做英语阅读理解,没必要百分之百会翻译所有的话,只要会寻找答案不就行了?一本20万字的书,能用上的也就1%—2%,所以剩下的96%,只要读过这本书,那就一定会有印象,万一要用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得起来。
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人们也特别喜欢为自己找借口,一本书,你既然在上面花了时间、精力,只记住1%,未免太可惜了吧?最起码,你也要能记住书中10—30%的内容,这样,在别人问及此书的情况时,才不至于哑口无言,让人觉得你肚子里没墨水。
所以,我们读书,不能再自欺欺人地只记住1%,认为大部分内容可能用不上或者等用的时候再说,那样只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是犯了机会主义的错误。
而且,有长期读书习惯的人,也会因为要读很多书,从而连最初的1%—2%都不记得。
所以,如果你读书的模式是这样的话,那和没读书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你读书一点收获都没有,没有记下来一丁点知识,也没有学到一丁点技巧。
A1- 联系经验
刚登上讲台当老师时,我喜欢在讲课时穿插生活中的实例,也喜欢引经据典,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一次在讲到英汉翻译时,想举几个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英汉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但之前看的例子不知怎么在头脑中搜寻不到了,导致那堂课上的效果不好,至少在我看来,没达到预期值。
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读书只是限于感兴趣,并未把书中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并没有把例子抄下来,分类整理作为上课的材料。
A2-规划应用
鉴于以上提到的我阅读的问题,我做出了一下的调整方案:
1.读书一次性不求多,精读一本书比快速读几本书而没有吸收要好得多。在读书时,遵循“不动笔不读书”的原则,时刻要记得做笔记,可以用便利贴写下心得,也可以摘抄好词好句。
2.注重素材积累。平常带着小本子,看到一个现象、书中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积累下来。每过一个月,把素材巩固一下,看看和哪本书可以联系起来,做上笔记。
3.每月提前计划当月书单,并严格按照此计划进行。可以分类看书,比如,这个月主攻语言类书籍,下个月主攻实用性书籍。
今天拆解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应该注意读书过程中的一些误区,读书不是为了向人炫耀,而是要真正记住书中精华所在,一本书读完,要对书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读书过程中还应该做笔记,写心得,不要让读书只流于表面。
齐悦梦想社群第十六周总第四十八篇
高中英语教师一枚,忙里偷闲写文,翻译,虽不能做个美美的文艺青年,但也能在自留地尽情抒发自己的观点,还能在课余带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实现许多老师都想做的从小学到高中带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孩子,相对来说知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