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东邹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亚圣孟子,联想到岱南奇观峄山,或许您并不知道,这里还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集佛教与书法于一体的文化奇观——四山(铁山、冈山、葛山、尖山)摩崖刻经。
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发展,摩崖刻经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当时佛法甚盛、学说纷呈、信众广布,集资刻经者很多,请书匠及石工将佛经镌刻在山坡石壁上被视为一种善举。另外,出于统治需要,当时有一些时期掀起的灭佛运动以拆除寺院、遣散僧侣、焚毁佛经为手段,僧侣为避难逃入偏僻的山中修行,也采取摩崖刻经的方式,为的是“纤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于高山,永留不绝。”
位于邹城冈山公园内的铁山摩崖石刻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山南坡一片长66米、宽17米的斜面上,镌刻着字径40至80厘米的《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三十字及《石颂》六百字,蔚为壮观。置身其畔,仿佛听到了僧侣诵经和石匠锤钎的声响、看到了1400多年前摩崖题刻的浩大工程场面。
据考证,铁山、尖山摩崖刻经的经主(即刻经主持者、出资刻经的佛门信徒弟子)之一分别为祖居邹县的西汉丞相匡衡苗裔匡喆兄弟、西汉二世丞相韦贤、韦玄成的后裔韦子深。当时他们率邑人共同集资完成了这巨大的刻经工程。可惜的是,尖山摩崖刻经在1960年春被当地村民开山采石破坏,其中字径高达1米半的“大空王佛”等字也只能从流传下来的拓片中才能一见了(注:山东东平洪顶山另有《大空王佛》摩崖石刻)。
北朝摩崖刻经在我省分布广泛,著名的除邹城四山摩崖外,还有泰山经石峪、徂徕山映佛岩、东平洪顶山、宁阳水牛山等多处。据考证,这些刻经的书写者均为北朝时著名书僧安道壹。
北朝摩崖刻经书体独特、体势宽博、气势恢弘,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处于篆隶楷行草诸体中由隶入楷的转化时期、即被称为“魏碑”一路,自清乾嘉之际(1796年前后)为“西泠八家”之一、时任山东运河同知的著名金石学家黄易发现后,沉睡了千年之久、历经风雨剥蚀的四山摩崖才逐渐引起书学界的重视。力倡碑学的康有为云:“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石刻、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四山摩崖通楷隶、备方圆,高浑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清代书法家包世臣称四山摩崖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石颂》则赞美安道壹的书法“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蟠雾、似凤腾霄。”均给予其极高的评价。
笔者数年前专程探访葛山摩崖,询问葛炉山村的老人摩崖刻经的具体方位,老人一脸的不解,说只知道村北山上有“神仙大字”。今春探访冈山刻经,从山间牧羊老人那里打听到石刻所在山谷的位置,抵达后恰遇“海德堡大学”几位洋学生正在细心地测绘刻石,经询问得知他们正在完成有关中国佛教的一个研究课题。由此我想到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珍贵的东西,需要我们认真地发掘和研究。
(作者郭焰,孔孟之乡地域文化研究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