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部最新要求:今年9月起,中小学将统一换教材!
而如此规定,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临40%的全新教学内容,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那便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负责编写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如解释道。
应对新教材,学校和教师无需过分担忧,把握好落实的五大策略,才是关键。
今年9月初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生和初中生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各种版本教材将陆续退出舞台。
“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
苏教版将停用,各种版本的教材也将退出舞台。
应对新教材,学校和教师有5大策略
名著导读成教材亮点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 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如何落实名著导读?
这两项工作一定要提前做好
一是语文教师要像研读阅读课文那样来研读推荐名著。
要把个人的阅读偏好搁置起来,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名著,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名著的魅力。
要注意收集与名著有关的研究、赏析资料,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认识和评价。
最好能够用心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系统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建立每一本名著的阅读档案。
二是要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适当的课时,从时间上保证、落实名著导读。
每一本名著的教学计划,要做好读书活动的整体规划,兼顾课内和课外。
课内的读书活动:
一般安排3~5个课时,通过“读前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组成读书小组,选定探究专题,做好读书计划。
课外的读书活动:
可以根据名著的篇幅和难度,安排在1~2个月完成(也可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内阅读名著)。
重在由学生个人按计划专注阅读,运用批注、笔记等形式记录阅读体验、阅读发现,定时和小组成员交流、探讨,以自己擅长的形式保留读书成果,形成个人读书档案。
2
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
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就必须以兴趣为先导。
要针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来设计读书活动,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才有可能使学生对读书活动真正有兴趣。
案例分析: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名著导读推荐的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对于小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来说,可以这样来设计:
活动一
开卷游戏·跳读。
通过“抢答”“寻宝”的游戏活动,把鲁迅童年生活的一些有趣细节出成抢答题,让学生无压力地进入书本,在翻阅、浏览、跳读全书过程中亲近经典,初步体验经典之趣。
活动二
悬疑解码·选读。
教师有针对性地为每一篇选文设计一个“悬疑点”,学生自主选择两三篇,为解疑而默读、跳读、批注,寻找“破案”的蛛丝马迹,抓住“牛鼻子”完成单篇阅读。
活动三
专题探究·研读。
设计“我与鲁迅比童年”和“摘抄片段,欣赏写法”两个开放性的、低难度的专题,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阅读全书。
三个小活动,由浅入深,趣味盎然,成功地实现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意图。
对于在小学阶段已经养成了读书习惯的、基础较好的学生,针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阶段: 自主阅读。
一读: 自由通读。学生不带任何任务自由阅读全书。
二读: 提要钩玄。学生给每篇文章写内容综述,并记录疑惑。
三读: 攻坚克难。精选自己觉得最难懂的一篇,想办法读懂,并写出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须包含三个内容: 阅读困惑,最终读懂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
第二阶段: 交流分享。
1. 交流初读印象。
让学生通过回顾阅读过程,展示阅读初感,来创设阅读交流的氛围。
2. 分享攻坚心得。
针对学生认为书中最难读懂的《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请同学从初读的困惑、解决的方法、阅读的结论三个方面展示阅读成果,分享读书心得。
3. 提升阅读层次。
在读懂单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借助“小引”了解创作背景,品读文段把握文体特征,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第三阶段:展示成果。
1. 举办读书报告会。学生报告自己专题探究的发现。
2.创作、排演话剧。学生结合鲁迅1924—1926年的人生经历创作、排演话剧。
相比前一个设计,这个设计把起点设定在学生的自主阅读,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提升读书质量,更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群体发挥特长,展示才华,进一步激发其读书兴趣。
3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
阅读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口头报告、小组朗诵、论文宣讲、现场表演、微电影、多媒介演绎等,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创意,自由选择。
阅读分享的主体自然应该是学生,但在具体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是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分享的机会;
二是要能够在分享中发现有价值的讨论话题,引导分享由浅入深,使分享能够渐入佳境;
三是要善于适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自己示范性的分享来带动、激发、提升学生。
4
名著导读教学不应“用力过猛”
为防止名著导读教学中出现“用力过猛”的现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名著导读的关键是读,要让学生“连滚带爬”地读书,让学生海量地阅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2
新修订语文教材“换血”近40%
教师备课需费心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
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新课文占比40%。
传统文化篇目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古诗文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小编说
看来老师们在备课时要在传统古文上下大功夫了~
解密:“部编本”是如何编写的?
1
主要有哪些人员参与编写?
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是全国申报遴选、教育部聘任的,编写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是学科专家,包括一些大学教授、作家和诗人;
二是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
三是人教社的编辑。
前后参加编写组的有60多人,另外还有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人数就更多了。
2
教材编写经过哪些程序?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现在4年多了。
教材编写经过复杂的程序,包括确定大纲和体例框架、拟定样张、选文、进入具体编写等。起始年级初稿出来后,先后经过14轮评审,还请100名基层的特级教师提意见,最后才提交给教育部。
摘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