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一本很长的小说,读起来很是烧脑。
每个人物都是在阐述一个现象 一个道理 所有的人物串联起来就是全书的主旨。
目前至看到了61% ,便迫不及待的想记录当下的想法。有61%的文字中积压的情感已经很多了。一种不吐不快之感让自己只得停下来,写出来得以疏解。也帮自己理清思路,以便更好的阅读下去。
书中讲的是 人在不断的追逐,从最初的懵懂善良天真,世界是美好的,和平善良自由的 ,真诚,崇高,充实,乐于为一切的美好事业而献身,对爱的纯洁美好。
慢慢长大认识到很多的现实,无奈,压力,以及自己无情无尽的欲望,对他人自己的期盼,演变成压力动力,进而遇到了很多的挫折,磨难,或成功失败,喜悦,失落和痛苦,绝望中生出希望,希望中生出绝望。
从精神的死亡走向复活
这一个过程是先沉沦的死去,然后再精神觉悟版的复活,但是复活确实说的容易,做的难上加难
托尔斯泰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
人生就是要有一项总在追逐的东西,才能变的充实,而我们就是要有一种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才能最终得到解脱。
抛开一切所谓的意思,现实,真正用心的去体验复活最本质最简单的美,去感受为了内心的那坚守的信仰,去不顾一切的努力,克服各种,和厌恶的人打交道,为了这一切去求始作俑者的那些人,虽然无可奈何,仍需要他们的帮忙,才能完成自己的目的。
为了想要的不顾一切的,为了曾经失去的东西,不顾一切的去追寻,寻找,即是最后能不能找到,但是这个过程,执着的经历对于自己灵魂一种释然解脱,尽力之后的淡然,而不是总是被各种的到绑架,压抑,无可奈何的无奈所吞噬。
想象着这种拼尽全力无所顾忌的美好,还是真是让人羡慕。
2 厌恶Ta,却又摆脱不了Ta
聂赫留朵夫从最开始感到羞愧,心虚,内心不同力量在做斗争,甚至也期盼玛丝洛哇被判刑,从此就会看不到,灵魂也就不用去压抑,而其他上层的贵族们也是觉得他是一个愚蠢的人。
后续一系列事情中,让他觉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他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被冤枉的人,为此要去乞求那些令自己讨厌的人。
看到了乡下人悲惨的生活,即是在拼尽全力,也是要给自己留尽后路,把土地分租出去,仍会留部分,保持自己的开销,因为很多都是需要用钱,用关系来维持,才能办到,即是多么的深恶痛绝的,却还不得不为现实屈服,为金钱,权利屈服。
你想像的美好,能够去帮助其他人,都是来源于你有实力有金钱有地位,多么无奈的现实。
3 没有完全的公平
就好像玛丝洛哇所说:前世你把我抛弃,今世还要用我灵魂来赎罪。
她完全是被摆控的角色,从出生到最后都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到最后拒绝和聂赫留朵夫在一起,算是自己自主权的一次体现。
对于爱的人,不愿意成为他的拖累,在爱的最高境界,是彼此的成全,理解和明白,但却不是不顾一切的占有。
即使双方都坦白可以真诚相待,但现实阶级的差别,不管在追求过程中多么美好,真正的进入婚姻的柴米油盐醋中,现实问题始终无法逃离。
那种美好就会化为虚有。如同红楼梦里面黛玉和宝玉的爱情,他们的美好在于彼此相知相惜,花前月下,没有现实的阻碍。倘若真正步入婚姻,面对家庭家族,经济,黛玉和宝玉又该如何去承担,倒不如宝钗的精明懂事来的稳定。大结局中黛玉死去,宝玉走了,所以是美好的,因为没有进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一切戛然而止,留给后人无限想象空间。
因此这种美好是缺憾的美好,给予人们不同的理解和期盼,但是又不全然不屑于。毕竟真正的结局只有那么一刹那,人生更多的是过程,一个个不断的过程,去组成一个个结果。
为了畏惧想当然的结果,而不是去做,那么永远都看不到过程的美好,或许结果并不是预想的那样呢?
这种美好,现实中定会遇到各种阻碍,不需要像托尔斯泰一样为整个人类的,推崇新的宗教信仰,但仍需要守护建立的信仰。
自读到此处,不仅内心询问:
我的信仰是哪些?
内心遵循的原则是哪些?
在哪个时间段,又产生了哪些的变化?
哪些事情是自己因为时间而改变了看法?
到底是为什么?
这些答案就继续留给书的后半段,让自己去寻找。
我是糕小糕,在这里为你分享感性的人文美学,和理性的实用干货。正所谓: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你知道吗,你的赞,会让我欣喜若狂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营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