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化可行产品,是现在硅谷产品开发最推崇的理念,其思想来源于“精益创业”( LeanStartup ) , 由埃里克.莱斯( Eric Ries )在《精益创业:新创企业的成长思维》中提出。
精益创业代表了一种不断形成创新的新方法,它源于“精益生产”的理念,提倡企业进行“验证性学习”, 先向市场推出极简的原型产品,然后在不断地试验和学习中,以最小的成本和有效的方式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用户需求,灵活调整方向。如果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最好能“快速地失败、廉价地失败”,而不要“ 昂贵地失败”;如果产品被用户认可也应该不断学习,挖掘用户需求,迭代优化产品。
最小化可行产品=凤凰男
现在,把最小化可行产品描述成一个"凤凰男”, 通过这个比喻就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
当你刚和他相恋的时候,他只是对你好,除此之外真的一无所有,但是之后他奋发图强,赚了钱买了房子买了车,后来提升了时尚品味,开始健身了,开始品红酒了,带你去世界各地游玩,最终成为了一个”教科书”般迷人的老公。但是其实你最需要的是对你好,如果他连最基本的对你好都达不到,那你肯定是不会跟他继续交往的。
所以,最小化可行产品,就好比一个奋斗阶段的“凤凰男”,它至少要满足你的一个需求,并且可以比较好得满足,否则你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它。所以,“最小化” 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功能是"加上去也挺好的”,但是少了任何一个功能都无法解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
最小化=降低试错成本,速度>完美
很多时侯,我们把一个产品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场所花费的成本太高了,有可能付出了几年时间做出的产品却未能解决真正的用户需求,结果就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这是1997年的谷歌,只有简单的文本搜索功能,这时它的域名还在Stanford下面。你输入想要搜索的关键词,然后选择你希望显示多少条搜索结果,点击搜索后就可以看到最相关的特定数量的结果。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有一个"I'm feeling lucky"的按钮,当你点击这个按钮的时候,它只会自动显示一条和你搜索的内容最相关的结果,这个有趣的按钮是当时谷歌的一大特色。当年雅虎还是通过运营员工的人工筛选,把网站链接加到目录上,但效率低下。而谷歌的佩奇排名( Page Rank )算法则实现了规模化和自动化,能够更好得满足用户需要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因此,谷歌大获成功。
●这是1994年的亚马逊,内容就是一个书单,你看中了哪本书就下单,然后亚马逊帮你找到这本书寄给你,这时它连自己的物流管理系统都没有。网页中显示亚马逊有100万本书,并且提供了一个目录,你可以查看书的作者、简介、书名、关键词等。虽然网站非常简陋,但是可以帮助你找到书店找不到的书,所以非常受欢迎。
这些产品共同的特点是,在初级阶段的功能非常简单,但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满足用户一个未曾被满足的需求,所以用户就会持续使用,形成粘性。说到这里,我就要说说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另一个要素“可行性”了。
可行性=确保你的产品能够基本解决用户的需求
加快进入市场的速度,并不是说你的产品什么也没解决就可以进入市场。你的最小化可行产品如果连最基本的唯一需求都解决不好,这时你首先需要提升这个产品的体验,看看能不能用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需求,而不是着急增加新的功能。
想一想,如果“凤凰男”在你说病了的时候,只是说“多喝热水”,而没有拿着玫瑰花和凉毛巾直奔你家,那他可能就要提升恋爱情商了,不然就算他的月薪从两千涨到三千也没什么价值。同样的道理,只有把最基本的需求解决好之后,最小化可行产品才有价值,这之后才是你考虑新功能和新体验的好时机。
你可能会问,这个度应该怎么把握呢?下面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讲这件事。
Instagram刚刚创立的时候,只有发图片的功能,用户体验并不好。有一次,CEO Kevin Systrom和女朋友介绍自己的这款APP,他女朋友看到图片后说了一句:能不能把这些照片弄得好看一点呢 ?他茅塞顿开,便和创业小伙伴们联合开发了几款滤镜,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滤镜功能的Instagram不能算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因为用户的需求并不只是分享照片,而是要能够轻松分享拿得出手的照片。所以,虽然当时改进后的Instagram没有发消息、探索板块( Explore Tab )等功能,但是用户增长速度还是突飞猛进。
接下来,再分享两个失败产品的例子,你可以体会一下“可行性”的重要性。
第一个是,Twitter联合创始人Biz Stone创立的一款叫作Jelly的APP,一开始发布的时候它有众多媒体站台、头版头条呼声很大。
Jelly的定位是做朋友互动的搜索引擎,即你可以在APP上提问,你的朋友登录后就可以看到,回答你的问题。然后,你就会陆续收到来自于朋友们的回答,这些回答就是你搜索的结果了。比如,你可以问我晚上去哪吃饭,朋友看到了就会给你推荐餐馆。
但这个APP有两个主要的问题:
●它只解决了提问者的需求,但对回答问题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因此回答问题的人并没有养成使用这个APP的习惯,最终的结果是回答量逐渐减少;
●等到朋友的回答需要时间,而你往往没有耐心和时间等待朋友给你的推荐。
第二个是, Dick Costolo离开Twitter后做的一款叫作Chorus的APP,目的是帮助一群朋友互相监督定期健身、吃健康的食物。这个APP一开始有不少用户,但是一个月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主要原因是有人懒惰或者太忙没有健身,其他朋友会提醒你,但后来也就觉得没有意义了,而被提醒的人也因为感觉羞愧不再继续使用,所以这个APP在上线8个月之后就下架了。其实,这个产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用户需求,它试图通过社交压力让大家坚持健身,但是过大的社交压力却适得其反。
上面这两个产品的失败,归根结底是它们忽视了"可行性” ,并没有真正地解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或者说没有以很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需求。
总结
最小化可行产品,就好比一个奋斗阶段的"凤凰男”,他至少要满足你的一个需求,并且可以满足得比较好,否则它的存在就没有实际意义。
第二点是,最小化可行产品要具备”最小化”和”可行化”两个要素。最小化的目的是降低试错成本,快速验证产品能否满足用户需求。而可行化是要确保你的产品可以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速度发布一个差强人意、 只能解决50%需求的产品。
思考题
查阅一些资料,说出以下几个产品(或者品牌、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以及这些产品是如何从最小化可行产品走到今天的。
王者荣耀
拼多多
Gucci
谢霆锋(他是怎么起步的,提供了什么,并满足了什么粉丝的需求,后来又是怎么发展的)
大家可以简单思考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