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有雨夜读书之故。未尝学古人之闲情逸致,而时下台风至,夜来无所事。故读书以记之。
嘉伟推荐了不少好书给我,比如《巨人的陨落》。我只读了个序章,却也乐意听嘉伟读此书的一些分享感受。
我则迷上了郭建龙先生的这本《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今日一口气读至第六章,写了不少批注。感受颇多,分享几则如下:
第一,关于印度。说起印度,大概会想到印度阿三,拥挤的人口,庞大的贫民窟,脏乱差的城市。我始终觉得,一座喜马拉雅山隔断了中国与印度,使得印度这个与中国一样古老的国家,变得如密一样。那么印度究竟是什么样的?印度与中国有什么相同之处,差异在那些地方?我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去读这本书的。
第二,关于宗教的两面性问题。作者认为宗教具有两面性,一类侧重信仰,一类侧重伦理。侧重伦理的宗教如印度教以及中国的儒家(可称之儒教,但有争议,搁置不谈)都仅在一处成功而却无法走出国门。而具有信仰的宗教往往传播广泛,且因为个人化的体验而在不同民族中产生共鸣。这大概可能是造成具有信仰性的三大宗教,教派林立的原因。
第三,关于佛教产生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理解。我在想我们需要这么一个偶像。他具有高尚的理想与情怀,但他又能够避免无视那些通往理想达成路上的实际问题,并能够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和及时调整前行的目标。简而言之,在实际与理想中寻找一条均衡之路,避免杨秀清陷阱。
第四,注意到了作者的一个细节,作者并没有施舍一个未尝试过养活自己的僧人,原因是一个从来没有尝试过养活自己的人,在学习佛经时是得不到顿悟的。我是认可的这个理由的。尽管我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啃老族。我的工作仅仅只能让我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类型,在大额支出上,譬如买车和买房,如果没有父母帮助,我将告别这个生活成本巨大的城市。但是我相信人总是要学会尝试养活自己。见过那些未尝想着养活自己的人,整日无所事事,躲在阴凉处打牌赌博消磨时光,无钱时便向社会或是政府作出一副我要将苦死,请救济我。有甚者甚至直接找到救济者(可能是社会也可能是政府)直接伸手要钱,要不到则开始使坏。如同一只只蛀虫,蛀空我们的社会。
----读《印度,漂浮的次大陆》p1~p58
二鹏
2016.10.12
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