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获得最初爱的连接
我们在出生之后,最初自我认识的确立,来自于客体的镜映。(客体,指婴儿出生后的主要抚养人,一般最初的客体是母亲)
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总是得不到客体良好的照看,总是被否定、忽视,或是被不稳定的对待,孩子就可能就会内化这种否认的声音。
一个孩子的考试成绩是99分,如果Ta父母的反应是:“怎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一百分?” 那么,Ta可能会觉得委屈、愤怒。但出于恐惧或尝试沟通失败,Ta不敢直接和父母发生对抗。
长期下来,Ta会内化这种委屈和愤怒。委屈的部分,可能会导致深层的抑郁。
而愤怒的部分则会隐藏下来,在他逐渐成熟、获得力量的过程中,让他变得的过度叛逆,甚至与父母为敌。
而另一种可能也许更糟。
因为Ta没有其他可依赖的对象,他感到,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要妥协。于是他会通过不断地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像“考一百分”一样,来向父母证明自己可以做到,希望父母认可自己,博得父母的“欢心”。
在这种情况下,Ta看似认同了父母,但实际上,对父母的愤怒已经深深潜藏进了心中。由于Ta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愤怒的来源,Ta往往会将这种愤怒转向自身,生自己的气,认为自己是不够努力,不值得被爱的。
证明自己的背后,本质是对安全感,对爱和关怀的渴望。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仍然会强迫性的用这种方式来唤起父母/伴侣/伙伴/领导对自己爱的连接。
他们强迫性的“证明自己”的行为,会不断重复,但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不断证明自己的行为,并非是对“成功”的渴望,而是对爱的求索。
2. 对缺失的补偿
另一种试图证明自己的冲动,来自于对缺失的补偿。
缺失可能发生在某一些成长的经历中,并不伴随太长时间,创伤可能不会像客体(抚养者)带来的创伤那么大。
比如,儿时家境贫寒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努力赚钱。
成龙曾经谈到,自己在二十几岁成名时,每天换不同款式的表,还约曾欺负过他的武行吃饭,故意把袖子卷起来给大家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像“暴发户一样的疯狂炫富”。
于是证明自己在这里,更像是一种对过去缺失的补偿。
但是之后呢?
报复性的补偿并不能弥补创伤。如果人一直活在愤怒里,是没有办法快乐地前行的。
如何从证明自己的怪圈中走出来
2. 与原生家庭保持边界
如果父母依然非常自我、固执地认为对待你的方式没有错,或者父母自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那么你们很有可能沟通无效。
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他们,你需要和原生家庭保持边界,避免让他们再伤害你。
成年前的孩子,需要父母抚养,否则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因此小孩会努力去适应即使是有问题的父母。
但是成年后,已具备了独立的经济能力的你,不需要再去讨好父母,让曾经伤害你的家人继续伤害你,而首先要做的,是你和父母在物理空间隔离开来,比如你搬出他们的家,不再和他们住在一起。
只有重新建立各自的物理边界,才有可能建立各自的心理边界,摆脱他们对你心理上的控制。
重树边界并不是断绝关系,隔断亲情。而是保留各自生活空间,不互相控制和反控制。
如果生活在在一起相爱相杀,倒不如给彼此空间,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先健康成熟起来,才有能力保护、赡养他们
3. 提升现实检验力:“我不够好”并不是事实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第一次听到评价你“不好”的声音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场景,是谁说的,Ta为什么要这么说?
如果长期有一个人说你不好,或者你比较看重的人说你不好,即使只有一次,也是有杀伤力的。
在成长过程中,你可能从未想过你是不是真的不好,而沉浸在这种悲伤里,而每当遇到挫折或犯了错误时,你会不断强化这个声音,告诉自己,“看吧,我真的不够好”。
但是,难道Ta说你不好,你就真的不好吗?
你需要意识到,这个人在评价你不好时带有攻击性,背后有Ta自己的目的和情绪,而你“不好”并不是客观事实。
如果面临这样的问题,你需要重新去找到你的社会支持,可能是恋人,朋友,同学,同事,家人。你需要去向他们寻求客观、公正的确认,以此区分什么是你想象的,什么是真实发生的,来提升自我的现实检验力。
你会逐渐认识到,你脑海里“不够好”的声音是曾经别人给的伤疤,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拥抱][拥抱]
4. 为自己而活,成为你自己
你活在“证明自己”的魔咒中,愤怒虽然消极,却成了你前行的动力。而当撤走了的愤怒,那不就没有动力了吗?
没有了愤怒和证明自己,我们为什么而活?
去做真正能让你开心的事,不为证明自己,也不为报复和愤怒,而是为了成为你自己。
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愉悦并享受其中,从不专业到专业,从让自己获益到让别人获益,你会发现神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想要的一切,那些你在意的尊重和爱,都会随着你的这种近乎享受的劳作自然到来。
而当垂垂老矣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你才不会因为将自己的一生都消耗在了证明自己或是和别人比较上而遗憾,而有一种近乎完满的幸福感。
所谓生命的意义,从某种程度来说,大概就是这样吧。[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