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一一爱因斯坦
经常有粉丝与我私下交流,表示她们对我的崇拜,问我写作水平进步如此神速,是不是有写作方面的天赋。
我回答:天赋应该有二三分吧,但刻意练习和勤奋好像更重要。
说到天赋话题,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斯科特·考夫曼的《绝非天赋》,这是他多年来对人类智力探索的集大成之作,他用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逆袭的人生经历证明,人们对传统智力测量的解读受到了误导。
《绝非天赋》作者斯科特·考夫曼,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科普作家。他从小就被贴上各种“学习障碍”标签,更是被安置在特殊教育教室接受“特殊教育”。
作者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度过他的童年时光,但他不甘于这样被放弃的人生,通过各种努力靠近“正常,资优”的孩子,凭着自己永不放弃的坚持及挑战的乐观心态,终于逆袭了人生。挑战传统,重新定义了智力。
《绝非天赋》是一本客观、专业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引入了大量研究,论文数据等,梳理了几乎所有关于智力和智力测验的研究成果,但又结合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趣味故事,加上幽默的笔风,值得读者一观。
斯科特 考夫曼在《绝非天赋》中讲到了关于智商测试的来源。19世纪的美国非常流行优生学,他们在骨子里更尊崇建设精英社会,并因此剥夺了很多社会底层人员的生育权,他们坚定的认为,只有精英的孩子才一定会成为精英。
但是,他们的做法遭到了社会各界的众多质疑,迫于舆论压力,他们急需一套“明目张胆”的通行证,于是比奈西蒙的智力测量表便进入他们的视野,也真是从那时候开始,智商测试的概念被发扬光大。
当然,这样的玩法在不久后就被放弃,要不然也不会有黑人总统奥巴马什么事了。
我们需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在某方面能干成事儿,这才是重要的事,因为人最终只能靠合作才能发挥能力。一一绝非天赋
一提到多巴胺,可能大家联想到的是享乐,其实这是误解,多巴胺本身不会唤起这些快乐、满足的情绪。
它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人想要某种东西,能引起诸如欲望、兴奋和希望等情绪。在我们的行动中扮演的是“诱因动机”,即他对我们的注意力产生影响,使得那些与我们相关的事物更加凸显。
比如,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当手机不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焦虑,即使我们鄙视成为机器的奴隶。
再比如,吸毒者看到任何与毒品相关的线索时,多巴胺水平都会升高,即使他们实际上并不喜欢沉迷于毒品。导致了各种这样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通过以上的了解,多巴胺内部运作机制对我们认识动机最重要的启示是,学生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先前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体验,以及基于这些体验所获得的期望值高低。
比起专注于如何通过可能的外部奖励(如金钱,成绩)使人们更有动力,我们应当将注意力放在创造学习条件,体验和积极的渴望上,从而使得学生不但想要而且喜欢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除多巴胺是内在影响动机因素外,还有学习和教学的去情境化,这是影响内在动机最突出且研究最多的因素之一。
《绝非天赋》与《刻意练习》和《异类》这类强调刻意练习重要性的书籍一样,告诫我们天赋不如刻意练习重要。
花一万小时你就能成为天才么?大部分被称为天才或者极具天赋的人,无非是毅力异于常人刻意练习多余常人,能忍常人不能忍的寂寞。
国际上富有盛名的钢琴家,象棋手,舞蹈家、成功人士,哪个不是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情。
面广不精,精而不乱。
要想在未来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我们就必须终身学习,由于未来的发展实在太快,我们必须确保自己学的也足够快,那么天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可以让我们更高效更省力的学习。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用自己擅长的智能框架学习,在符合自己天赋的领域发展,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