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
很多人都找我推荐过书单,今天尤其多,大概是大家的朋友圈或者APP很多都普及了“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以前也以为读书跟吃饭睡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想来,其实如果人能不吃饭不睡觉也能活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吃饭想睡觉,迫不得已而已,而真正喜欢阅读的人却是一天不读书都会觉得有虫子在窸窸窣窣的啃噬内心,这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甘之如饴。
我高中因病退学,病痛折磨的不单是身体,还有精神上的摧残,一个农村女孩,身体孱弱,没有学历,未来的路是多么黯淡,农忙时背朝黄土闲时家长里短,命好一点再好也不过是一副“把酒话桑麻”的光景。
那时无处排遣的忧伤抑郁,像永远倾泻而下的瀑布停歇不了,心也顺势往下掉,内心无依附的恐惧着不知要被冲往哪个无底洞。
幸好那时有个收废品的姨父,他们家有各种杂书,印象比较深的是琼瑶,还有【红楼梦】。原来除了教科书还有各种有趣的书,于是每次到城里住院都会要求母亲带我去书店,那时候不会挑书,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像读天书,不过还是要感激一眼看中的余华的【活着】,很多次对生命绝望都会从这本书里得到力量。
后来我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喜欢读书而逆袭,去深圳打工时带的一箱子书最后在一次次搬家时被舍弃,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来说,读书在外人眼里就是矫情。
我不落俗套的结婚生子,答应嫁给现在的丈夫,不是感激他不嫌弃总无故昏倒在路旁的我,一副躯壳而已,不会因为嫁个人就变得不一样,真正打动我的是,我问他:“等我身体好些了,我们有钱了,我要去读书,你会同意吗”
他说:好。
我们择一小镇,白手起家开个餐馆,他勤劳赚钱,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命运终于眷顾了我。这些年,想要的都得到了。关于曾经的承诺,连我自己都觉得可笑,堂上有老,膝下有儿女,稍一折腾就能闹得鸡飞狗跳。
后来天天打麻将,一起玩的都是些有钱有青春有时间却耗在牌桌上的人,麻将散场总是会空虚,黄昏来临总是会焦虑,看到朋友的老公会立马想到“暴发户”。
生活变得没有起伏没有意义,曾经的初心不知道何时被弄丢。有时候会莫名其妙的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跟先生吵跟他闹,我讨厌那样的自己,我也讨厌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
我像一头受保护但不自由的困兽一样,找不到出口,但隐忍着,等着爆发。
那时候网上购物刚刚兴起,我欣喜的发现网上有我喜欢的作者,喜欢的书,那时候只是为了打发时间,得到快乐,网上卖得好的青春小说全部被我收入囊中。
读一些故事,明白一些道理。
但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明白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先生笑我:你不读书的这一天,我就感觉自己的耳朵要遭殃。
科学证明,女性比男性天生话多。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开始读灵性修行的书:如果改变不了环境,就诚然接纳;别妄想改变一个人,只有先从自己开始改变才有可能影响别人。
生活变得豁然开朗,养花,喝茶,学英语,拒绝无用的社交。
阅读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着我的生活方式,自律有度,快乐而充实。渐渐读一些名著、外国畅销小说,了解故事背景,对历史感兴趣,搜索那些同时代的人物······
来小镇十年,白云苍狗,从姑娘变妇人,某个熟知的阿姨青丝变成了白发,N个品牌入驻小镇又消失了,大楼一栋比一栋高了,窗前的那株花树开了又谢了,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心里的结却越来越少,和先生的感情还如热恋。
记得那时候先生追【大帅】这部电视剧,我就把张学良、于凤至、赵四小姐一一说来,还说起蒋介石、宋庆龄、宋美龄。他用非常仰慕的口气说: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呀!
曾经不觉得他哪里好,如今他总是夸我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三生有幸。
也许曾经的纠结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只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有一个朋友,平日就是靠打麻将度日,孩子也很少管,一管起来就是一顿打,与丈夫关系也一度很紧张,明明是富太太的命,却偏偏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刚搬来和我做邻居时,她白天打,晚上也经常出去打,有时候我家吃晚饭了,她还没回来,俩孩子便在我家吃饭,周末也是我带她孩子出去玩。
也许正是应了那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她见我孩子教得好,生活也打点得很有仪式感,便有意向我取经,我推荐她读比较轻松的书,慢慢的她也自己购书,和我一样看累了练练毛笔字,后来再也没打过麻将,她也有时间洗被单打扫房子陪孩子做作业了,生活中好像再也没有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了,丈夫也爱归家一起下厨了。
我和她现在经常一起交换读书心得,一起去跑步,周末带孩子去爬山骑单车,孩子们也天天凑在一起看书,她孩子的成绩从70分左右到现在稳定的90多分。她曾经和我说过自己:朽木不可雕。这不是逃避人生的借口吗?谁规定30岁的女人就不能活得热气腾腾了?
就连我家的钟点工阿姨看我读书读的那么认真她都要我推荐书,我记得我推荐给她的第一本书是【玉观音】,她后来兴奋的和我说:真是太好看了,看的都不想睡觉。
去年她挤时间读了十本书左右,想到头发都白了,手都粗糙了的阿姨认真在灯下看书的样子就特别感动,犹记得她说起【谋杀似水年华】,她说:别人一说起要秋收农忙了,她就想起书里的秋收,她的丈夫和孩子还曾和她一起争着看这本书。看完【阿弥陀佛,么么哒】后她跟我讨论故事里的人物,她感叹:要是能回到年轻就好了,去看一看书里的世界,哪怕没有能力去看,多读读这些书也感觉生活有希望一点。
多读书,不为功利性,不为致富,只为了让生活充满更多希望,开阔眼界和思维。慢慢的,生活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随时为以后的生活中的突然袭击做准备。人不可能一生走上坡路,但人的精神却可以一辈子走上坡路。
也许你也经常看一些文章,但那些碎片化的阅读终究只能给你当时一点感受,打点鸡血,并不能长久驻扎在你心里,致使你一会热血一会颓废,更加迷茫,只有一本一本的去读那些经由岁月沉淀下来的经典,脑袋才会断断续续回馈你一些信息,渐渐就会思考,那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阅读只为消遣”到“居无书,犹如人无魂”。我收获了很多,别人的称赞,生活品味的提升,家庭平衡,和谐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我能得到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