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0年文言文试题语言材料节选自《明史·郑和传》,古诗鉴赏选取《诗经》中妇孺皆知的《关雎》,从整体上看,试题坚持立德树人,体现育人功能;选材经典,文质兼美可读性强;题型和题设守正融新,强化能力的考查。
强调立德树人,导向育人功能的核心价值观引领
陕西省2020年文言文阅读试题,节选了难度适中的《明史·郑和传》,命题人大有深意。所选材料中的人物郑和,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他是维护和平的勇士,是倒在征途的英雄。他的生命之帆塑成一座丰碑,耸起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郑和下西洋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民族的行为、一个国家的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一次跨越。促进了东南亚各国繁荣稳定,而且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无疑暗中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一带一路”“全球共同体”等思想,试题不但把握时代精神,顺应时代需求,还强调强化育人功能的价值引领,真正的落实了部编本教材立德树人的第一要旨。
强推传统文化,选取经典传承中国文化的良苦用心
陕西省2020年古诗鉴赏题,选取诗经中广为传唱的爱情诗篇《关雎》,算是今年命题中的又一个意料之外的意外惊喜。如果说唐诗代表中国诗歌最高峰,唐诗就如同一个妩媚绝伦的美少妇的话,那么《诗经》无疑就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就宛如一个含苞待放的清纯少女。传承文化就得热爱祖国文化,溯根寻源我们学中国诗词首先就应该是学《诗经》。题设紧扣“内容”和“写法”,设置了“理解内容”(概括诗中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和“鉴赏能力”(赏析学过的其他诗文中“兴”的手法托物寓意)两个方面考查,一是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教学核心“语言和语用”的精准把握。二是体现了命题者对课标“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灵活查考。三是体现了命题者强推传统文化,选取经典传承中国文化的良苦用心。
守正融新,常规考中强能力的命题原则依旧沿袭
2020年陕西文言文阅读试题注重文言积累,突出课内外衔接。题型稳定,与历年题型保持一致,分数保持一致。分别考查了实词含义、虚词用法、文言翻译及文意理解四个方面。紧扣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分析概括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精神。题设不论是文言实词的考查,还是虚词的选择,文言翻译和文意理解的,无不昭示能力至上、注重内外迁移的思想。
17题考查的实词(示、将、爵、凡)和19题翻译句子(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中的关键词(舶、修、广),所涉及的知识点一词多义(示、将、凡)、词类活用(爵)和古文翻译遵循“信达雅”原则,采用增、删、调、换等方法,都是部编本教材中有系统的学习过的知识和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能考查出在具体语境中学生的推理和理解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例,特别关注课下注释,在夯实课内积累的前提下,阅读更多文言篇目逐步提升知识的迁移、理解能力,培养文言语感,增加阅读经验。这也充分体现新统编教材“1+1”阅读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群文共读意识”,提倡海量阅读,广泛积累,提升综合素养。
第18题,所考虚词“以”属于高频考点,就在平时学习和后期复习的范围内。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断能力。选项内四个句子均出自课内学过的文言文,体现了文言教学首先要注重课内积累然后再向课外知识迁移的有机结合的指导思想。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能否用所了解的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来帮助理解文言文中的语言难点。
20题由“言”及“文”题融新守正,体现出了文言文教学“文言并重,以言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世”的两个句子。没有过多让学生关注选文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提炼,哲理句子的理解,也没有把触角过多转向课外阅读积累的考查,只是在看懂内容和明确写法上设置考点,这也体现出命题人在命题难度上的有意降低,在命题信度和效度上刻意抬高的思想。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无论命题人以何种形式设问,读通读懂阅读材料是前提,只有读懂了,才能应对自如。
总之,今年的古诗文试题体现出部编本教材的新气象:紧扣握时代命脉,高度契合课标精神,对接高考命题趋势。命题意图明显:强调立德树人,强推传统文化,强化能力至上。教者唯有在古诗文教学中遵循文言规律,重视教学过程,传承优秀文化,提升综合能力,方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