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求学之路
儿子出生不久,跟我关系一直紧张的父亲,终于说了句让我暖心的话,他说:“看看你儿子,长得眉清目秀,眼神清澈,以后一定要好好培养他。”
儿子五六岁时,父亲有时来看他,告别时,儿子总象小大人似的跟外公说:“阿公,有空再来啊!”此时,父亲就会赞叹:“这孩子,是个孝顺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培养他。”类似的话,父亲说过多次。算是间接补偿了一些我从小父爱欠缺的遗憾。
其实,我自己心里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自己求学时,父母根本没那个意识,也没那个条件。现在,自己至少要在意识上有明确的认识。
记得儿子二岁时,“三.八节”单位搞活动,电视台采访我:
“对于养育小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当时毫无准备的我 ,不假思索就答道:
“在孩子还小时,让他尽情的玩耍,给他足够的快乐。主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等到上学了,会尽自己的所能,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将孩子培养成材。”这早已是我的既定方针,完全不用事先打稿。
事实上正是这样,儿子的求学之路,除了幼儿园外,可谓费尽了我的心思。
当然,幼儿园没花心思,并不是不重视,而是当时我们户口所在的幼儿园,差不多是我们区最好的幼儿园。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每年“六一”节,幼儿园都会收到可观的企业赞助及一些大型幼儿游乐设施;而且,师资力量也相当不错。软件硬件都屈指可数,自然就不必再花不必要的精力了。
等到儿子上小学前一年,一打听,我们家所属的小学,不仅教学质量只属中上,而且因学校规模较小,硬件配置相当差。
虽说读小学,教学质量好坏,其实差不了多少,但上学毕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还有很重要的是开拓视野,培养各种文体兴趣爱好,甚至交友等等。于是决定想办法换学校。
那时还不兴私立学校。
一番打听下来,我姐家所属小学是全区最好的。要去那所学校上学,首先必须把儿子的户口转过去。于是,我以工作经常出差,委托姐姐照看孩子为由,在单位打了证明,向有关部门申请儿子户口迁移,私下又托了不少人情和关系,搞掂辖区居委会和派出所,终于在当年招生摸底前,将儿子的户口迁入我姐家。
儿子快小学毕业时,原先教学质量全区数一数二的同片区中学,不料因校风出现偏差,排名大大下降。
初中可不比小学,是要参加中考的。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是绝对不能马虎的。经过了解,全区最好的中学是三中,按户口划片,既不是我家片区,也不是我姐家片区。显然,再通过迁户口是行不通了。
后经多方打听,得知我原先的初中老师,现在是三中的校长。为了增加成功的保险系数,我特邀了老师当年的一位得意门生一起,生平第一次提着重礼、腆着脸,去老师家拜访。
双方寒暄几句后,我就直奔主题。好在儿子的钢琴八级证书,这时候派上了用场,老师得知儿子有钢琴特长(九十年代,学钢琴没有如今普及),沒怎么推辞就答应了。
见老师答应得爽快,我又得寸进尺,其实也是早就预谋好的。我进一步向老师请求道:“希望我儿子最好能编入某老师的班。”(某老师是该校当年新生年级名声最响的班主任)
“这个我可不能保证。”说着,老师转身拉开身后一个塞满纸条的抽屉,坦率地指着说:“你们看,想进某老师班的纸条有这么多,都是很硬关系托过来的。这还不包括其他几位校长和陆老师本人的关系户。一个班哪能塞那么多人?!”
我当然不死心。
“还是请老师多多帮忙,我儿子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您的帮助!”我厚着脸皮一再恳求。昔日得意门生也在一旁给我不停地说好话帮腔。当然,咱以前在学校的优秀成绩可能也成了老师考量的因素之一吧,最后,老师说:“好吧,我尽量争取,但你们不要抱太大期望!”
“谢谢您!谢谢你!有您争取就有希望!”我非常诚恳地向老师表示感谢。
令我感动的是,临走时,老师非命我将礼物拿回去不可。说,否则他就不帮这个忙了。老师真不愧为教育界的榜样!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还是那么高大。
开学了,儿子如愿进了某老师的班。
初二快结束时,突然接到儿子一同学家长的来电,说某老师下学期要应聘到新成立的私立学校去当班主任。家长们一片恐慌,中考前夕,临时调换班主任,这可是个高危举动。新班主任负不负责?学生适不适应新班主任?这都不可预料。风险可谓不是一点点大。家长们联络着要向学校抗议。但我想,已铁定的事,抗议有什么用?!
过了几天,我又接到某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希望儿子跟她转去私立学校读初三。她说班里学习好的十来个学生的家长,都已决定让孩子跟她走,剩下的生源质量相对不高,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氛围。虽然对某老师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但她的观点,不得不说是成立的。
不巧那段时间,正赶上我在嘉兴培训,周末才能回家。而且,脚掌又患上了筋膜炎,行动非要不便。急得我,简直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电话打听,到处电话咨询。
见我着急,我姐跟我说,听说今年区里共批了二个私立学校,而另一个私立学校,据说是与杭二中(当时排名全省第一高中)联办的。那时,我们区(确切地说,那时还是县级市)按政策是不能考杭二中的。
听到这个消息,我象黑夜里见到了曙光。
在回家的日子里,我翘着脚,参加该校招生宣讲会,又去学校实地考察。了解到该校当年要招一个初三班,基本情况如下:只招一个小班,人数30以内,考试录取。任课老师,不是杭二中派遣的,就是本区高薪聘请的特级教师(某老师就是以这种形式应聘到另一私立学校的),中考分数只要达到杭二中录取分数线,均录取为杭二中本校学生。
就这样,沒迁户口,没托人情走关系,只通过摸底考试,儿子顺利进入了该私立学校。
等到终于将儿子转学之事搞定,我大病了一场。可能跟那段时间太焦虑了不无关系。
新成立的私立学校,当年正是打牌子,扩大影响力的时候。初三班,乃是学校最容易见成效的班,为此,学校的确对初三班作了很大的投入。
次年,全班28人,有12个考上了杭二中。儿子便是其中之一。
高中毕业,儿子顺利考上国内985名校,本科毕业,又申请上美国名校博士。不过后来这些,基本是儿子自己的选择,我至多只是提供一下参考意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