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重度社恐患者,真的后悔没有早读到这本书!
以前的我很是羡慕那些沟通达人,他们总是可以应对各种场面,而我总是缩在角落里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每一次社交都让我筋疲力尽。
读完《人间游戏》我才明白,原来改善沟通和人际的钥匙始终在我们自己手里。
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作者推荐来走进《人间游戏》这本书的!
《人间游戏》是美国精神科医生、人际沟通分析学创始人艾瑞克·伯恩的经典作品。该书曾连续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逾100周,这是国际心理学界过去没有发生过、现在没有发生、将来也仅有小概率会发生的心理学大事件。
01.重新认识自我
在《人间游戏》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三个自我状态:父母自我、儿童自我、成人自我。
这三个自我状态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也是理解后面沟通游戏分析的基础。
父母自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体内携带着一组自我状态,这些自我状态复制了他的父母的自我状态,并且这些自我状态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被激活。通俗地说,“每个人内心都带着他的父母”。
在我看来,父母自我其实就是看着自己的父母如何行事、如何思考,自己在面对一些状况的时候,展现出的同父母一样的反应。
儿童自我:成型于儿童早期,代表着过往遗迹仍然活跃的自我状态。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并且他体内携带着固着再早年的遗迹,将在某些情况下被激活。通俗地说,“每个人身体里都住着一个小男(女)孩”。
在我看来,儿童自我其实就是像小孩子一样应对问题,开心了会笑,不开心了会哭,希望得到保护和关注等状态都属于儿童自我。
成人自我:
自主而直接地对现实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只要激活合适的自我状态(新精神功能),那么每个人(包括儿童、智力残疾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能够客观地处理数据。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有成人自我状态”。
在我看来,成人自我就是客观地看待问题,中肯不带任何偏见。
作者提到,这三种自我状态,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并且可以从一种转换到另一种。
我们在沟通中,其实都对应着其中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一种心理状态也就会呈现一种行为模式。
理解了这三种自我状态才能更好地理解自我、理解沟通游戏的发生原因。
02.识别交往中的游戏模式
说实话,第一章有些枯燥、难懂!第二章开始,才是真的有趣!
作者用了游戏的结构来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典型案例!
天天争吵但永不分手的情侣为什么不愿快刀斩乱麻?一个热衷向人抱怨的人,为什么会反驳别人的每一个建议?一个对医生百分之百满意,但从不积极治疗的病人到底有什么心思?为什么家庭主妇每天都在忙碌,扮演很多种角色,很累却还是不肯停下来……
36款游戏,对应我们日常生活中沟通的常见问题,用口语化的文字为我们分析不良沟通背后的心理需求,最重要的是所有游戏都配有破解之道,改变沟通就从这里开始!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游戏,在这本书里,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看你都让我做了什么”。在我看来,这个游戏其实就是“如果有人让你背锅你该怎么办?”
这个游戏背景是这样的:怀特在与妻子的相处中,他会在体贴、殷勤的伪装下把决定权交给妻子,他可能会毕恭毕敬地让妻子决定去哪吃饭或看哪部电影。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他就坐享其成,如果事情进展不顺利,他可以直接责备或暗示她:“都是你害的。”
像是很多职场也会有这样的游戏出现。管理者通常如此向助手寻求建议,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站在一个不容置疑的立场来恐吓他的下属,他犯的任何错误也都可能被用来责备他们。
这就是所谓的“背锅”。
如何破解这类游戏呢?其实只要把决定权交还给怀特先生或者是管理者就好了,当然可以用一些高情商的方法来说,以免导致不愉快的后果。
看完这个办法,我在想,如果我是怀特的妻子,我会说,“上次是我定的餐厅,今天你来决定去哪里吃饭吧!咱们一人一次多有趣呀。”
当然了,不同的状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话语和高情商应对的方法,总之呢,将决定权还回去就好了!
还有一个游戏,也让我感触很深,就是”你为什么不——是的,但是”!
该游戏中,发起人会提出一个问题,其他人帮忙献计献策,每个人都以“你为什么不……”开场,然后怀特会以“是的,但是……”来进行反驳。
高段位的玩家可以无穷无尽地反驳下去,直到所有人都放弃,怀特获胜。
在生活中你也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沟通状况,对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让你帮忙想解决办法,但是不管你提什么办法他都会直接否定,直到你也无计可施。
在作者看来,这个游戏并不是表面地为了征求信息或者解决方案,而是为了安抚和纵容儿童自我,其他人转化为睿智的父母自我状态,急于用智慧为她“排忧解难”。
这个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建议,而是拒绝别人的建议,证明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可取的建议。
怎样破解呢?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对应语术。
当对方提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的时候
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挺棘手,你打算怎么做?”
当对饭提出,“办法不太管用”的时候
你可以回应:“那太糟糕了”
是不是很绝?是的,书中还有好多游戏,都是我们在沟通中会遇到的“坑”。
像是面对鸡同鸭讲,道德绑架,不近人情,总是挑事儿等各种沟通难题,作者都给出了好理解又深入的心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看完你就直呼,“我的天,原来沟通游戏是这样玩的啊。”
03.享受交往,获得解放
如果说第二章是有趣、实用,那么第三章我觉得才是整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
作者在第三章为我们分析了沟通游戏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更戳心的是,作者告诉我们:
每个人要想摆脱游戏,最重要的是摆脱那些我们背负很久的、根深蒂固的从父母与社会教化中形成的模式,学会察觉到自己的感受,活在当下,收获自主才是真正的解放!
作者认为自主的获得表现为三种能力的释放:察觉、自发和亲密。
1.察觉:
察觉意味着能够以自己的方式看见咖啡壶和听见鸟鸣,而不是以别人教的方式。
其实,婴儿的视听品质比成年人更优,婴儿在生命最初几年看到和听到的世界更具美感,不怎么涉及到理性评判。
比如,一个男孩子为看到鸟儿的身影、听见鸟儿的歌唱而心生喜悦,这时候父亲自以为应当分享个人经验来帮助孩子成长,一旦让孩子开始关心鸟的种类,就再也不能真正看见这些鸟儿或者听见它们歌唱了,他不得不按照父亲希望的方式看待这些鸟。
2.自发:
自发意味着选择,即能够从错综复杂的感受(父母自我的感受、成人自我的感受和儿童自我的感受)中自由选择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它也意味着解放,从强迫性玩游戏和从只能感受别人教过的感受中解放出来。
3.亲密:
亲密意味着一个有察觉能力的人自发地真诚相待、不参杂游戏,异常清晰的感知得以解放,不受污染的儿童自我天真烂漫地活在此时此刻。
是的,其实游戏会一代代传递,每个人喜爱的游戏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父母、祖父母身上,并且能够传给他的孩子,相应地除非得到成功干预,否则他的孩子又会将这些游戏教给下一代。
很多家庭历史传统的压力和模式根深蒂固,所以想获得自主、解放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我们能够觉察、自发和亲密,对父母的教诲有一定分辨力、有取舍地接收时,解放才会成为可能。
就像作者所说的,要想获得自主,就必须舍弃很多行为,这种对舍弃付出的努力永远没有终点,它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斗争——只为了不再重蹈覆辙。
写在最后:
这本书不是刚读就会很哇塞的那种,而是一点一点,从懵懂,到觉得很实用很真实,直到读到最后才感受到这本书的力量与触动,我也是读了第三遍才有了这样的感受。
其实每一场沟通背后,都藏着不同的心理渴望与需求,有的人想寻求认可,有的人想推卸责任,有的人想发泄情绪……了解这些沟通行为背后的心理发生机制,就能找到破解之道。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沟通的游戏中得到解放,摆脱曾经根深蒂固的心理控制,察觉到真正的自己,感受到真正的爱与生活。
虽然沟通是游戏,但是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少一些阻碍与尴尬,就多一些爱与美好。
愿我们都能享受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