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抽动症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的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患者常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
有哪些临床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孩子若患抽动症,家长该怎么办?
正确认识抽动障碍的临床症状
孩子确诊抽动症之后,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的症状表现是疾病所致,而不是故意出怪相,父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经常给患儿家属讲要压抑洪荒之力的情绪,父母的正确情绪疏导是对待是患儿恢复的关键所在。
对病因的了解
此病的病因迄今不明,调查发现抽动障碍的患儿往往与心理因素及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关。部分患儿往往在感冒后症状加重,针对此原因,使父母了解到此病的诱发因素,使父母掌握正确的育儿方法,避免对孩子进行指责、谩骂等方式,另外在患儿感冒时由于抽动症状加重,可配合服用治疗感冒药物使症状减轻。
行为治疗
抽动症患儿所出现的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可自行控制,当患儿在上课注意力集中时或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症状可暂时消失。基于此情况,对于年龄小不能配合行为治疗的抽动症患儿,父母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态,给予漠视、不理睬等方式,同时可利用各种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如给其讲故事、与其交谈学校的情况等,使其注意力转移,从而减轻抽动发作次数。对于大龄可配合的抽动症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行为治疗,例如有意识的习惯逆转训练来对抗抽动症状。
中医上认识抽动症
在传统中医文献中,祖国医学素有“五脏藏神”、“灵机记性在脑”、“风盛则动”、“怪病多痰”等理论,认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强调脏腑功能失调是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的发病基础。
临床观察发现抽动症与肝最为密切,往往三脏合病。基本在肝脾肾,其标在风火痰湿。
抽动症病机和小儿推拿加脐灸调理治则:
1.肝郁化火,肝风内动:
此型患儿除眨眼、摇头或肢体抽动外,常伴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治宜清肝泻火,息风止痉。
2.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常见自幼体弱多病,形体消瘦,多动不安,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唇舌红赤,双眼干涩,盗汗,手足心烦热。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3.肝气不舒,痰浊阻络:
此型患儿一般较胖,喜食肥甘厚味,不好动,性情郁闷易怒,同时并见部分运动肌抽动,如手指末端不自主抽动,眨眼,口角抽动等。治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
4.心脾两虚,风痰闭窍:
此型除各种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喉中痰鸣发声,或有秽语,精神倦怠,面色无华,眠差多梦,饮食欠佳,出汗多,舌淡苔白,脉无力或沉细等。治宜补益心脾,祛风化痰。
情志调理
本病的产生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故我们认为,治疗不仅需用推拿治疗调节阴阳平衡,心理疏导和心理行为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配合小儿推拿+脐灸等综合疗法调理。
如给患儿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告诫其少看电视和玩游戏机,尽最减少紧张、恐怖等精神刺激,多给予表扬和鼓励,支持和帮助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减轻焦虑情绪,适应现实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