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手机的时候,总会说“买个手机用用”,可随后却变成了依赖手机。这样的事情成为常态:有人的手机隔几十秒就会有“嘀嘀”的提示音,屏幕也跟着闪亮,自己忙不迭地看手机、回信息,经常一聊就是很长时间。
1.说好的是使用手机呢?
古人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说的是外物要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外物所用。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使用手机,往往变成依赖手机,甚至变成它的“奴隶”。
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是打开微信,看有什么信息,朋友圈有什么新鲜事;走在路上在看手机,坐在车上在看手机,开会在看手机,聚会在看手机,上厕所也在看手机;晚上躺在床上还在刷着朋友圈,害怕错过了任何一条新闻,唯恐跟不上这个时代,呵欠连连却迟迟不愿睡去。
我们追求那种大情小事尽在掌握的安全感,尽管知道那是虚幻的;我们的时间开始碎片化,思考变得浅显,想象变得贫乏。
2.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手机
自从手机从“功能机”进化成“智能机”后,手机在通话功能之外,更是附加了娱乐、社交、购物、出行等等功能,真是包罗万象,令人眼花缭乱。
手机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极大化地丰富了生活,设置了各种功能,而商家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推波助澜地放大了人性。
比如,微信作为一种社交软件,更大时空、更加便捷地联通了朋友圈。就二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从书信、固定电话、BB机、功能机,在智能机时代朋友圈社交联系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技术变化太快,而我们的认知跟不上变化,也没有学会使用的正确方式。
微信使用最大问题是,我们把这种异步通讯工具,当做同步通讯工具来用。发个朋友圈,隔几分钟看下有没有人点赞和留言,如果没有就会焦虑不安;有时恨不得作假来发朋友圈,赚取点赞和羡慕的留言,其实内心除了虚假的满足,只有满满的空虚和无聊;聊天中本来简单的一次性能说完的话,来来往往好多次也说不完,只见提示的“嘀嘀”声不断响起,时间不碎片化才怪呢。
比如游戏,早些年一个游戏机轮流玩,更多时候是处于期待中,人有所期待的时候是很幸福的。现在五花八门的游戏不断推送到你面前,连期待也变成奢侈的事情,甚至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迫不及待。
游戏最大的吸引力,是在虚拟世界里制造出源源不断的打怪升级的场景。而人的成就感,在现实世界里打怪升级的过程中获得,虚拟世界获得的往往是虚无的成就感。因此,偶尔玩玩游戏可以,但切莫长期沉溺,变得在虚拟世界无所不能,回到现实世界寸步难行。
手机中各种APP都是在对我们注意力的争夺,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但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要勇敢地横刀立马对战,因为我们拥有理性思考。
3.从依赖回归使用
手机依赖的背后是商家的精妙算计,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把我们变成这个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得逞了。但我们不能任由奴役,一定要给自己大喝一声,从被奴役中把自己警醒。从依赖回归使用,关键是从过度使用APP的状态退回到最本原的应用状态。
比如微信的使用,本质上就是一个异步通讯工具。为了避免注意力被打扰,就要关闭推送功能,把朋友圈设置为免打扰状态。每天定期查看就可以了,并且也不一定所有内容都要看,可以先做好重要性的分类,选择重要的先看。
如果不是营销、宣传目的,只是为了显摆、刷存在感,也可以减少朋友圈的发布频率,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项,节省出大量的时间。
还要刻意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间。比如,在没有急事的情况下,试着半天甚至一天不带手机,体验后会发现,刚开始很不适应,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习惯了就会知道不带手机并不是世界末日,更可能有脱离束缚一身轻的感觉。
还可以试着用下老人机,只能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回归到功能机的状态,习惯了就会发现天塌不下来,还会比以前更加蔚蓝和辽阔。当然,我们也不可能真的是想回到功能机的时代,那是不可能也没必要的,而是通过这种行为养成使用手机的正确习惯。
晚上躺床上玩手机是熬夜的重要推手。要试着睡觉前一小时开始不看手机,把手机拿出卧室,可以看会书或者回想一下当天的事情。养成习惯会发现,不知不觉熬夜少了,精神也更充沛了。
4.时常提醒“是使用而非依赖手机”
人是健忘的,今天认识到的道理,可能明天就会遗忘。因此,应该时常提醒“是使用而非依赖手机”,才能对抗遗忘。
当我们把“是使用而非依赖手机”这种理念内化于心,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古人说的“役物而不役于物”。愿我们都能成功脱离束缚,洒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