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原称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祠内现仍可见精美建筑及其遍布在祠堂内外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装饰物件。书院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木雕,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陈家祠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可别小看雕刻在上面的装饰,每一段都是有故事有典故的。
灰塑
灰塑以石灰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纸,经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所有制作灰塑材料包括8种原料:石灰、沙子、草根、糯米、盐、玉扣纸、红糖、桐油。
在陈家祠,抬头就可以看见这些彩色的灰塑,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石雕
聚贤堂前的月台石雕栏杆,是书院石雕装饰工艺的典型,它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用连续缠枝图案的表现形式进行雕饰。
无惧日晒雨淋,静静地看着世间百变。
砖雕
陈家祠的砖雕艺术十分高超,小幅砖雕一般有三四层砖的厚度,大幅砖雕厚可达七八层砖。
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呈现出黑、白、青、灰等不同的色泽,人物神态也会随之变化,须眉毕现,动静神韵如生,画面非常立体、美观。
木雕
除了它的石雕、砖雕之外,陈家祠最为出名的是,便是它的木雕了。
这道双面镂刻有吉祥如意纹饰的巨大木屏门也是非常出名的,屏门下方的群板为实体,不透光;屏门则是玲珑剔透,镂空雕花,让院内的景物若隐若现,起到了似隔非隔的艺术效果。这道屏门做工独特,也被誉为“广东第一屏门”。
屏门背后,有两个木雕的“福”字图案,一左一右,互为倒写。福字书法十分奇巧,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福字就是一棵古竹:以班驳苍劲的老竹子比喻陈氏家族创下的雄厚基业。竹子由根部盘旋而起,形如走蛇,气贯如虹;又似游龙戏水,轻巧自如,象征陈氏家族的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竹子的“竹”与祝福的“祝”谐音,以竹子构成的福字已表达“祝福”的意思。两个福字,又隐含了双福盈门的意思。
更令人惊叹叫绝的是,这个“福”字拆开来看,左边是一个“多”字,右边是一个草书的“寿”字,八只仙鹤站立其中。画面题款曰:“青春发达,大器晚成。”以物喻人,这两个“福”字,已经充分展示了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将传统民俗文化和建筑装饰艺术进行高度结合,因而被誉为“岭南第一福”,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在陈家祠最后一进的大厅中,有11座8米多高的木雕神龛。神龛由基座、龛身、龛罩三部分构成。龛罩顶部中间刻有一个红日,又称为宝鉴。周边镂刻龙凤、花卉和人物故事,雕工精致,纹饰非常富丽繁缛,是广东现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杰作。在龛罩上甚至还刻有制作年代、营建商号和地址,实属珍贵。
同时陈家祠中还存放着许多精美的民间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