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曾说过:“如果人生可以重新安排,仍会选择现在的家庭,因为这是理想的、完美的、充满诗意的家庭。
林徽因选择的不仅是爱情,还是灵魂的伴侣,一个能尊重并理解她,愿与她并肩战斗,为了建筑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梁思成。
林徽因是幸福的,她与丈夫梁思成不仅生活和谐,事业上也配合默契,有时,林徽因画出一副草图便搁下,梁思成则会帮她把草图变成完美的杰作。
她与梁思成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已超越了家国情怀,在二战期间,梁思成曾向美军提出,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两座城市。
虽然,林徽因的弟弟就在战乱中,被日军炸死,但她依旧支持,因为在她心里,古建筑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
也就是这样的胸襟和情怀,让她不愿离开战乱的中国,一次次拖着病体,遍访各地古建筑,她踏遍了15个省,200多个县,为中国古建筑留下很多宝贵的资料。
为了测量建筑,她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穿着旗袍的她,成为第一个登上的女子。
有时,需要测量的建筑在乡间,她就白天绘图,揣摩建筑结构,晚上在古建筑内支张行军床,躺在床上继续观摩内部结构。
在遍访古建筑的过程中,林徽因也感受到人情冷暖,有次她掸床上的尘土,掸去后不久又落了一层,掸了三四次才发现,原来那是成千上万的跳蚤。
在乡间,她与农民一起喝玉米糊糊,吃土豆,买最便宜的粮食做饭,一点也不娇气。
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与丈夫拒绝去美国,她说:“我的祖国是中国,祖国在受难,我不能离开她。”
她与丈夫一起,带着孩子们和母亲来到西南小镇李庄,这时的她,病情加重,恶化为肺结核,整晚咳嗽得不能睡觉,索性给孩子们缝补衣服和旧鞋。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徽因依旧不停工作,与丈夫写下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
有次他儿子问她:“日本人真打来了,你怎么办?”
林徽因淡然地说:“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门前不就是长江吗?”
她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林徽因与其他才女的不同之处是,骄傲却不孤绝,安静却不寡淡,即便外界条件艰苦,身体虚弱,内心依旧怀有坚定的信念。
林徽因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做了三件大事:参加中国人民共和国的国徽设计,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浮雕图案,挽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品。
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被正式聘请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并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提出大胆的创意,要将北京古城墙整理出来,修整成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主题环城公园,可惜未被采纳。
她以极大的勇气,反对拆毁古城墙和城楼,力主保护北京古城面貌,她对北京的领导人说:“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懊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为了保护古建筑,她不顾身体病重,以死抗争,拒绝吃药,她考虑的不是个人的生命,而是古建筑的精华,不能毁之一旦。
林徽因爱中国的古建筑,爱着北京,即便见识了世界各地各种雄伟又著名的建筑后,她也以中国的古建筑为豪。
她的精神让人敬仰,是巾帼不让须眉,舍身而取义的态度。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
1955年3月31日清晨,林徽因走了,生命永远定格在人间最美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一生是美丽的,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她是那样洁净,任凭世事万象丛生,她的内心始终山明水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与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就如她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