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3.30,坚持写文章1年90天(第451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育儿主题书店做准备,影响1万妈妈加入亲子阅读!
我是文慧,专注于亲子阅读5年,希望可以陪伴0-6岁孩子和妈妈一起快乐育儿,助力孩子们拥有可以幸福一生的童年。
在写课程感悟前,我们先解决两个概念的理解,俱生缘和近取因,前面和今天的课程都有提到,但是,不是很清楚其涵义,所以特意问了朋友和网上查了资料。
佛教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近取因”和“俱生缘”。
一切万法,不论是外器世界还是有情众生,都要依靠近取因和俱生缘才会出现、存在、最终结束。一切都离不开因、缘的和合,如《入行论》所说:
何故因生果?从昔因力故。……
缘聚则定生,不聚无生力。……
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这里所说的“因”就是近取因,“缘”就是俱生缘。
我们以桃子老师给我们讲的桃树为例:
桃子从何而来?当然是从桃树而来
为什么桃树能结出美味的桃子?因为它同时具备了近取因和俱生缘
近取因就是桃的种子,俱生缘就是种子生长过程中需要的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近取因虽然比俱生缘更为重要,但如果想要结出果实,二者缺一不可。
不仅是桃子,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因为具备了近取因和俱生缘才会出现。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无数鲜花之所以同时、同地竞相开放,是因为这些花朵具有同样的俱生缘;而每朵花的颜色、形状、大小、香气都不一样,则是因为它们具有各不相同的近取因。
我们人类也不例外,一对父母养育了几个孩子,孩子们在同样的环境中幸福成长,得到父母平等的关爱和教育,这是他们的俱生缘。而每个孩子的相貌、观念、苦乐感受各不相同,会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近取因不同。
近取因属于自力,俱生缘属于他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或是自我成长而言,首先要依靠的是他力。我们要用俱生缘来让近取因成熟,透过俱生缘来让自己的近取因发芽、成长、开花、结果。
他力在我们和孩子的成长学习的初、中、后阶段都至关重要。如果缺乏他力,自力的种子可能在刚刚发芽时干枯,可能在含苞待放时凋谢,也可能在即将结果时枯萎。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和自己成长的阶段需要一些知识和同频伙伴等等的他力(俱生缘)来支持自力(近取因)的成长。
冈波巴大师在《解脱庄严宝论》中所说的:“成佛之因如来藏,成佛之缘善知识。”
这里的“因”就是近取因,“缘”就是俱生缘。可见,作为俱生缘的“善知识”有多么重要,缺乏这个缘,成佛就是不可能的。
真正明白近取因和俱生缘的意思,就明白了最近的课程,孩子的生命蓝图和特质就是孩子的近取因,而外部的成长条件就是俱生缘!
我的理解如下:
儿童的近取因:父母基因,大自然已经设计好的生命蓝图,苍天给的特质吸收性、敏感性、固执性、阶段性。
儿童的俱生缘:养育者的育儿观,育儿方式,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所学知识体系等。
有了近取因(孩子特质)和俱生缘(适合孩子成长条件:信任、爱、尊重)二者缺一不可,才能得到果,最终才能一个人格完善,幸福一生的孩子!
前面课程讲了儿童成长的“近取因”,今天讲什么样子的“俱生缘”可以助力孩子“近取因”发展,让儿童成长为人格完整的人,获得一个幸福的人生!
一、【信任】是帮助孩子的首要条件
家长只有选择了信任孩子,才能坚持在遇到各样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帮助孩子成长,而不会放弃孩子。
我们辛辛苦苦养了孩子很多年,可能依然不能在孩子的身上看到我们想要的效果,看到他们优秀,看到他们变得和我们成年人一样的独立。很多家长就会焦虑,觉得很失败,甚至打骂孩子,觉得他不太不成才了。
这样做的家长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破坏孩子的成长规律,如果我们选择信任孩子就会坚持,信任生命是动态的,他有一个丰富形态的转换过程,我们需要耐心的等待。我们就会选择帮助孩子,支持孩子的发展,给孩子时间去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但是这里讲的【信任】,不是相信孩子的行为,不是相信孩子的想法,不是相信孩子的语言,不是相信孩子不会犯错,不是相信孩子不教育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是相信不管孩子错误的行为,它自己就会消失。
研究表明孩子7岁前是会“说谎”的,但不是故意的,而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撒谎是一种成长的自然倾向,它是自发而普遍存在的。这种“撒谎”无关乎我们成年人心目中的道德理念,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可以将其当作儿童自我中心思维的基本组成部分。
孩子是在“试误”的过程中发展的,孩子在7岁之前这段时间是不能区分实际与虚幻,他人的事与自己的事,孩子会想象一些事情当作现实。而且孩子的表达能力还尚未成熟,他们说的话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外界干扰。
我们要信任儿童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相信的儿童是颗种子,儿童成长像一颗种子一样,会有丰富的形态转化过程;相信儿童的发展规律;相信儿童的特质(吸收性,物质性,敏感性,阶段性),相信孩子每一个阶段都是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用这份相信不断的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埃里克森的教育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包含了整个生命过程,并力求解释每个生命阶段的行为模式,尽管儿童个体差异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儿童的情感发展都要经过各个可以预期的阶段,儿童必须在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再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为一生的精神健康奠定基础。
人生的八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奠定了人格与心理发展基础,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养育儿童的时候就需要为他以后的人生做考虑,以此为基础,进行儿童人格发展,奠定一生幸福。
比如0~6岁这一阶段是儿童安全感、信任感的建立期,就是为了7~14岁这一阶段儿童自信心建立做准备,如果0-6岁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就会影响孩子之后的发展。
作为教育咨询师,在遇到孩子安全感、信任感没建立好的孩子,首要的任务就是与孩子建立信任,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去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
齐千老师说,信任孩子是深深的【忍可】孩子,刀字下面一颗心,这份信任不是挂在嘴上,也不是浮在耳根,而是深深的刻在心里,对孩子的信任深深的根植于心,并且为了我们选择的这份信任,对孩子负责,为孩子承担一些压力。
如果我们只是信了,但不愿意为我们的孩子所承担,发生一点点事情,就开始指责我们的孩子,甚至后悔自己的这份信任,说我不该这样信任他,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甚至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打骂孩子。
举个例子吧,孩子在学校里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家长,你是会把老师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都发泄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承受,还是为孩子承担这份责任的压力,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去改正错误,并引导他变得更好。
老师带着很多的学生会有他的情绪,但如果家长接受了老师的情绪不替孩子承担,而是回家就对孩子打骂,把不好的后果让孩子独自承担,那你的信任只在嘴上,而不在心里,作为孩子的父母,要勇于替孩子承受一些社会的压力,因为他们还在发展中,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精神蓝图顺利的打开。
平时我们也知道打骂孩子对孩子不好,只是表面的理解,打骂孩子改不了他的坏习惯,只是从自律变成了他律,对孩子没有益处。
齐千老师从神经系统和大脑系统上去解释打骂孩子对孩子的危害,经常的打骂的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我们又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是HPA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也被叫做边缘系统,是一个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包括 :
下丘脑:脑内的一个中空漏斗状区域
脑垂体:下丘脑下部的一个豌豆状结构
肾上腺:肾脏上部的一个小圆椎状器官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HPA轴。
HPA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参与控制应激的反应,并调节许多身体活动,如消化,免疫系统,心情和情绪,性行为,以及能量贮存和消耗。
从最原始的有机体到人类,许多物种,都有HPA轴。它是一个协调腺体,激素和部分中脑(特别是参与介导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的中脑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
人应对压力靠的就是大脑和神经系统里面的HPA轴,这个系统大部分是待机状态度,只有人遇到压力时,它才会真正的启动来应对压力,这就是正常的系统。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严重的压力下面,相当于这个系统一直在高负荷的运转,身体就会出现问题。
儿童还小,这个系统还尚未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挨打挨骂,每天压力过大就相当于还把还未成熟的现场系统经常高负荷运转,那就会导致这个是系统分不清危险的类型,分不清危险的大小,因为它总是处于启动的状态。
比如一般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但是长期处在压力下的孩子,负担过重的孩子,就会出现过激的反应。这样的压力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神经系统产生严重且持久的影响,导致孩子遇事就会哭闹不止,胆小懦弱,脾气大,甚至出现极端行为。
HPA轴与神经学所涉及的情绪紊乱和官能性疾病都有一定关系,比如焦虑症,躁郁症,失眠,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征,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抑郁症,倦怠,慢性疲劳综合征,纤维肌痛,过敏性肠综合征,酗酒。
特别是婴儿时期和青少年时期,长期打骂孩子也会损害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影响一个人的执行能力、控制能力、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打骂孩子,相当于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同时受到了伤害。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孩子变成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生活很好的人,但是有些父母做所做的事,却是与结果背道而驰。
我们相当于拿着大镰刀把孩子成为优秀人的特质都破坏了,我们不相信孩子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如果父母不懂得孩子、不了解孩子、不信任孩子,不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正确教育方法,父母就会用自己的想法去破坏孩子自然发展机制,使儿童受到身心的伤害,给他们一生带来痛苦。
所以说信任儿童就是信任生命,我们要为我们的信任对孩子负责,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
二、【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是帮助孩子的必要条件
父母有了孩子后,一定是想把最好的“爱”给我们自己的孩子,当被生活所磨练麻木了,忘记了刚见到自己孩子第一面,那种想把全世界都给孩子的那种心情。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发现养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后,我们开始焦虑,如果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法,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们如果想到的不是自我成长改变,而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了孩子,那你的爱也不过如此,也太过于肤浅。
思考一下从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单纯的爱孩子了?而是加上了很多额外的条件?
如果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
如果你好好吃饭,我就爱你……
如果你好好写作业,我就爱你……
如果你考100分,我就爱你……
如果你好好上补习班,我就爱你……
如果你比赛拿第一,我就爱你……
你的“爱”是你想要的,但是真正孩子想要的吗?
所以今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正确的【爱】是什么?
爱不是浅浅的喜欢,爱不是按照父母自己喜好,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给他最好的吃的用的,怕受伤就过渡保护,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通通塞给孩子,甚至孩子已经出现问题父母也不知道。这样的“爱”如何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孩子如何能幸福一生?
(1)【爱】是一种能力,【爱】是建构在对孩子的了解和发展认知之上的能力。
(2)【爱】是一种决心,【爱】是无论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无论孩子成长遇到什么问题,作为父母都会帮助他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一种决心。
(3)【爱】是实际行动,父母为了帮助孩子成为人格完善的人去不断的学习,甚至改变自己。
这才是儿童成长需要的【爱】!
这才是我们教育咨询师需要传递的【爱】!
安全感对孩子一生影响很大,是孩子发展的保证,是发展一切人格的基础。
【爱】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安全感就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爱。
艾里克森的人格理论当中,孩子在人生的第1年,需要解决一个心理冲突,就是对妈妈的基本信任或者不信任?艾里克森认为如果婴儿能够成功的解决这个冲突,建立起对母亲的信任,他才能够健康的去发展人格。
为什么埃里克森说要解决这个冲突这么重要?
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是一个婴儿,我们一开始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面,子宫里面是有温暖的羊水中,子宫壁包裹着安全舒适,从出生的那一刹那开始,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上。
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干燥的,而原来子宫壁里面这种包裹的感觉消失,一下子变成了无边无际的这种感觉,那么,这个婴儿会不会感觉到害怕,不安全,当他害怕的时候他怎么办?婴儿的大脑认知发展以及这个情绪发展都还没有达到能自己能去解决问题的阶段,他还不能自己保护自己,他该怎么办?
所以这个时候婴儿就需要一个给他安慰的人,最好的就是妈妈,因为婴儿在妈妈子宫里面的时候,妈妈的声音,妈妈走路的节奏等等这样的讯息对婴儿都是熟悉的,这个熟悉的感觉就是孩子的安全的参照点,让婴儿认为自己是安全的,他可以安心的成长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不然他只会不停的寻找安全感,无法安心发展自己。
就像很多成人缺乏安全感,就是幼儿时期没有建立好,他会一辈子的去寻找安全感,而无法去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活的自己痛苦身边的人也痛苦。
今天齐千老师特别有意思,给我们举了一个特别棒的例子,把你蒙着眼睛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还看到了很多的没有见过的环境和人,甚至有些恐怖,你也会特别恐惧害怕,想赶紧逃离或躲起来,这是本能,就在这个时候,远远的我们看到了大李老师很开心的在和你打招呼,突然就安心了,可能当你看到大李老师那一刹那,就觉得安全的,觉得这个地方没有危险,你才会开始研究学习这个陌生地方的生活的方式和安心发展自己的能力。
婴儿最初的安全感到也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我们作为教育咨询师,就是要告诉家长如何正确的爱孩子,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让他能安心的发展自己。
有的妈妈也会说,我很爱孩子啊,我给他吃最好的有机产品,给他穿品牌的衣服,给他报最好的早教机构,给他买最贵的玩具,孩子怎么就出了问题,怎么就没建立好安全感呢?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维系的链接到底是什么?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实验,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来了解人类需要的【爱】是什么,父母怎样的爱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婴儿和母亲的爱到底是如何链接的?
齐千老师只讲了哈洛的前面两个实验,我在查资料时,觉得其他实验也很有教育意义,所以都收集了,并与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做了对比,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哈洛的实验,孩子真正需要的【爱】是什么?
在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们喜欢使用“顺从、一致、认知、次要刺激”这样的词汇,哈利·哈洛更喜欢谈论“爱”,哈洛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研究者,讨厌他的人和喜欢他的人一样多。
我在收集资料时,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虽然用猴子做实验,但有的实验确实很残忍,但是我不做评论,只吸收对我们有用、有启发的研究结果。
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但对于这些与人类从某种程度上有着亲戚关系的实验对象。
一、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实验结论: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当孩子遇到危险时,他会寻找妈妈的安慰,妈妈的抚慰会给他带来安全感。
二、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结果: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哈洛推翻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错误的育儿理念,华生的三个孩子相继都出现了抑郁症,所以我一定要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这样的理论误导了很多家长,无知的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这些理论我在养育第一个孩子时也听到过,庆幸自己没有吸收这样的理念,因为总觉得违背自己爱孩子的理念。
老大小时候,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爸爸在孩子哭闹时也尝试过让孩子哭,不去抱孩子,不惯孩子让抱的习惯,但是我做不到看到孩子哭不管,庆幸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现在跟着跃儿教育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孩子,这些冷血的方法是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会导致孩子人格的缺陷。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些错误的育儿方式还在社会上传播,有很多育儿理念需要我们父母去分辨好与坏,不断的学习修智慧学会选择,不然真的会自己把自己的孩子毁掉。突然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咨询师是多么重要,去宣传正确的育儿理念是多么重要。
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育儿启示:
1、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
2、不做“布料”妈妈,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3、“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
4、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5、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6、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三、“面具”实验
哈洛进一步让他的助手做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婴猴就已经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婴猴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线代母关在了一起。婴猴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的咬它。而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地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育儿启示:
1、脸是爱的变数。爱孩子,先得爱自己做父母的那张“脸”——情绪管理很有必要,多和孩子微笑。
2、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刻板现象),而且很难被修改。
四、“绝望之井”实验
声名狼藉的实验,但却是关于爱的。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望探索周遭。
育儿启示:
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
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五、“铁娘子”实验,一个使哈洛声名狼藉的实验
“铁娘子”实验 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代母,它会向小猴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小猴吹的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对着小猴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令人吃惊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现小猴都不会离去,反而更加紧紧的抱住它们。
育儿启示:
受伤的小孩唯一倾向就是去找妈妈。受到惊吓的的幼儿是不计一切代价要紧贴母亲的。
这个实验确实很残忍,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母亲不管怎样打骂孩子,孩子还是会黏着母亲,很快的原谅母亲,也不会记仇,但是长大后你会发现这部分孩子很容易叛逆和有极端行为。
最近一部周迅演的电视剧《不完美的她》很火,我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了,里面那个小女孩被虐待,妈妈不去保护她,反而想丢弃她,她的恐惧不安让我看不下去,可是那个小女孩却依然爱她的妈妈。
这部剧以独立女性为视角,讲述了一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守护希望,温暖治愈、感动人心的女性“自我救赎”的故事 ,但是童年的伤害是需要成人一辈子去治愈的,真的很痛心。
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快乐的妈妈,少一些抱怨生活的妈妈,也许生活很累很难,但是我们当了母亲,就该去承担那份责任,其实孩子需要依恋我们的日子并不长。
因为自己是从那段痛苦的阶段里爬出来的,并且现在活的很好、很享受、很感恩,因为我是幸运的,有很多人帮助陪伴,再加上自己的不断学习,找到适合孩子的育儿理念,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圈子。就这样幸运都很难做到没有情绪,时时平和的对待孩子,现在想想如果就我一个人,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坚持。
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个小区或社区都有一个育儿书店,都可以建立一个快乐的育儿圈子,传递正确的育儿理念,传递正能量,让妈妈们可以互相陪伴,快乐的渡过最难的那几年育儿时光。
人类的婴儿只有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去发展。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然后他开始玩一些玩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他玩着玩着,他就要回头看一眼妈妈在不在,当他看到妈妈在的时候,他就会安心地继续玩。因为他知道妈妈是我的安全港湾,妈妈会在这里陪着我。
慢慢的随着孩子长大,即便妈妈不在身边了,他也会觉得安全,就比如说孩子上了幼儿园,他们虽然有分离焦虑,但是他们能够理解爸爸妈妈过了几个小时就会来接我,然后我在幼儿园待着依然是安全。
而且随着在幼儿园活动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增加,孩子就开始学着跟别人玩,孩子如果顺利过渡,孩子就会有更强的安全感,那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安全感,就会支持到孩子去认知更广阔的未知的世界,提升他们未来的这个人际关系。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爱,这种安全感它是在一种长期的稳定的、温暖的环境当中来建构的安全感。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发展自己,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把力量用在寻求安全感上,而无法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尊重】就是接纳孩子,是帮助孩子的基础条件
尊重就是我们到底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前面我们学的五种错误的儿童观(把孩子当成白纸、空罐子、麻烦、宠物、上帝),其实每一种儿童错误的儿童观都没有能够尊重孩子。
尊重,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础,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如果爸爸妈妈不尊重孩子,就不会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说话的时候,粗暴地打断孩子的倾诉,呵斥孩子“闭嘴”,这也是缺乏尊重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那么可能我们就会觉得孩子就是个小不点,什么也不懂,孩子就应该听我们大人的。
如果爸爸妈妈不尊重孩子,成人很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把孩子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就可能会出现傲慢,按照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那当孩子不听成人话的时候,或者我们不理解孩子时,就会觉得孩子不懂事,甚至打骂孩子。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缺乏尊重会导致亲子关系更加紧张。例如,有些孩子希望独立自主,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但是父母却大包大揽,把家变成“一言堂”,孩子不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没有机会自己做出决定。
孩子虽然他年龄比我们小,但是在人格上与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人类是有自我认知的,所以我们是需要互相尊重。
在育儿的过程中要通过爱来体现尊重对方,最能体现的是帮助孩子从中去体会被尊重和被爱,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和爱别人。
尊重不是虚伪客套,更不是纵容,而是发自成人内心的、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的尊重。
尊重孩子需要接纳孩子四个要素:人格特质、心理感受、发展需求以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1、接纳孩子的人格特质:吸收性、敏感性、固执性、阶段性。
齐千老师也用叠蛋的例子来解释尊重,一直叠鸡蛋这个行为就是他的固执性,他就是要执着的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探索这两个东西,思考为什么就是弄不在一起,不断的体验试错就是孩子发展的特点。
这份固执保证了孩子将来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能够不断的尝试,保证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轻易的去放弃,能够发展同时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接纳孩子的这些特质,尊重孩子是一颗种子,顺应自然给孩子安排的特质,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只会破坏孩子发展。
2、接纳孩子的心理感受
我们想孩子在那个叠鸡蛋当下是多痛苦,他的心里多么纠结,不理解,为什么我就是不行,最后失败,一直哭闹不止。我们是去给他讲道理呢,还是把他揍一顿阻止他探索?还是说我们接纳尊重他的情绪,今天就坐下来就陪着孩子,让孩子去感受到那份被理解和尊重。
3、了解接纳孩子的发展需求
把鸡蛋叠加在一起,是空间逻辑的探索,他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探索来发展自己,这是他这段时间探索世界的方法,其实我们人类思维的金字塔,它最底层的逻辑就是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当孩子把这些探索的到了,才能够去发展方法,然后去实践。
如果家长要让孩子去发展思维能力,但是却不给孩子底层的逻辑,你直接给他看结果,孩子怎么能够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他的思维如何去发展,我们尊重孩子和他在一起,等待他探索,孩子自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边界,认识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为意志而转移。
4、接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尊重孩子,会让孩子明白人的情绪是可以被表达的,人的情绪是被理解之后是那么的美好,那么将来孩子就会带着这份尊重,进入到社会,同时去为这个社会传递尊重。孩子会通过学习不断的去认识这个世界,他们的世界也许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要学会接纳,尊重孩子。
有想开育儿主题书店的妈妈
一起将梦想与家庭结合
一起快乐悦读,快乐育儿
我是文慧:好好说话、认真做事,成就孩子,成长自己,陪伴妈妈们一起和孩子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