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来简书更文的第五十天,这半百的日子具有纪念性意义。回顾这50天,每一天都很充实也收获颇丰。
日更对于小白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每天大量的时间都是在构思今天要写些什么、怎么写。从最开始的每天强迫自己写一篇练笔,到现在的每天要求自己写出质量较高的练笔,这其中的进步是可以感知的。总结这50天的收获如下:
1.练笔语句通顺很多
以前写文字性的东西,简直无法称作文章,比小学生写得都差,感觉这样形容都有点降低小学生的水平了,他们只是认知少,不代表作文写得不好。以前练笔病句很多,一句话总是说不完整,句与句之间经常没有过渡,跳跃性很强,有些词语的运用不太恰当,词不达意也是常事。
针对这些问题,我每天写完练笔都会反复的朗读,并且多读大师的文章,积累素材的同时找语感。看了一些关于写作的书籍之后,发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积累不够,看得少了,对语言的感觉就少了,写的时候才会无意识地犯错。反复地朗读可以找出病句,加以修改,及时总结。有时睡觉前会翻看自己之前写的文章,每找出一次错误,就会特别开心,这说明自己进步了,能看出以前不知道的错误。
2.“的”、“地”、“得”的区分
写作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乱用“的”、“地”、“得”,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将“的”笼统地代替“地”、“得”,更有甚者全篇文章该用“地”、“得”的地方全部用成了“的”。我的练笔过程中虽然没有全篇都是“的”,但是几乎每篇都能找出“的”、“地”、“得”的错误用法。这个问题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注意,因为平时写的文章对这些词没有要求,很少有人将对他们的误用当做错误来改正。 下面是对这三个字简单的区分,感兴趣的可以看你连“的、地、得”都用错,还谈什么写作?
的
定语的标志,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或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该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比如:快乐的孩子、这把锁的钥匙、你的名字。
地
状语的标志,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该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
比如:愉快地玩耍、极度地烦人、非常地高兴。
得
补语的标志,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为表程度或结果的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形容词;形容词+得+动词。 比如:玩得很溜、修得好;红得发紫、气得冒火、狂得上天。 精炼地概括为:在定语后用“的”,在状语后用“地”,在补语前用“得”。
3.标点符号的运用
标点符号的乱用,也是我经常会犯的错误。很多人在追求文章的构思、立意、语言表达等方面更完美,而忽略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错误的标点会使文章大打折扣,也会让读者误解文章要传达的意思。相对于其他朋友而言,我最易出错的是句号和逗号。自己平时写文的逻辑不清、思维跳跃,导致了不知道这句话表达完整没有。
后来,田宝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谈标点符号|你文章中磨人的小妖精,我们该如何降服?,简单易懂,感兴趣的简友可以看看。
4.结尾的升华
之前写的每一篇练笔,基本都是头重脚轻、戛然而止,让人读起来很不舒服。直到田宝老师给我指出三次之后,我才改过来,事不过三嘛!
结尾处的升华的重要性就不说了,记得当时写了一篇栀子花与母亲的文章,开头和中间都是感情丰富地描写了母亲,到了结尾就一句“母亲就像栀子花一样,没有玫瑰艳丽的外表,没有牡丹高贵的身份,可它不求回报的默默的散发着香味,默默的为这个家付出了所有。” 田宝老师留言的批改意见是:“仅仅局限于自己的母亲没错,但要想被更多的读者接受,就应该点下母亲的共性特征。”
后来的文章在结尾处就特别注意了,这里我想说练笔的过程中找个好的老师带着真的很有必要,虽然再好的老师,你不努力也没用,但是很多问题你自己可能发现不了,需要高手给你指点下。
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对于以上四点,我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写作对我来说是条不归路,只能努力前行。
在这里除了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想感谢田宝老师和老妖老师的指点,老她她阿姨和甲虫阿姨的鼓励,还认识了一群有趣的、积极向上的简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