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1029天。
今天分享《聊斋志异》,好多人都看过这本书或电视剧电影。可能有些人还没读过这本书,但是一定知道美丽的聂小倩,还有能穿墙入室的劳山道士,还有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狐女婴宁,还有会画皮害人的恶鬼。
可以说,《聊斋志异》中那些或美丽,或浪漫,或诡谲,或恐怖的故事已经深入中华文化的骨髓了,它们是咱们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一座丰碑。
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1640年出生的,他的出生还具有一些传奇的色彩哦,据他在“聊斋自序”中记述,在他出生前夕,父亲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瘦骨伶仃的苦行僧,走进妻子的卧室。他胸口还贴着一块铜钱大的膏药,父亲从梦中醒来,就听见婴儿降生的啼哭声了。
于是父亲上前观看,孩子的胸口竟然有一个青痣,而这颗痣和梦中和尚胸前膏药的大小、位置都是一样的。长大成人后的蒲松龄,听说了这段往事,他就暗中认为自己正是那位苦行僧转世。于是,也将自己的人生看成一场充满磨难的修行。那科举考试应该就是蒲松龄生命里最大的磨难了。
在蒲松龄19岁那年,他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正所谓少年得志,他以为自己面前的是一条通天大道了,可是此后50多年间,他参加了十余次举人考试,全都落榜了。在这一次次科举考试中蹉跎了终生。蒲松龄到了老年也没有考中,最后排队领号,被分配了一个“儒学训导候补”的职位。
“儒学训导”就相当于现在的县中学校长。而“候补”意味着蒲松龄还要继续排队,等着被安排到这个职位上。可惜的是,还没排到上任,蒲松龄就去世了,到死都只是一个“候补”,真的非常可惜。
蒲松龄的这个遭际,令他对科举制度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他萌发了撰写《聊斋志异》的念头,他从20多岁开始写这部书,写了整整一生,特别是经历了一次次考试失利后,他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小说的创作上,以至于有朋友写诗讽刺他“聊斋且莫竞谈空”,这句话是说创作小说,成了他求取功名道路上的阻碍。
幸好,蒲松龄没有听从朋友的这些所谓的“忠告”,而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从古到今,多少考场得意的“胜利者”已经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而我们的《聊斋志异》却成为永恒的经典,被人诵读至今。
如果要想读懂《聊斋志异》,首先咱们得了解它的名字,什么是“聊斋”,什么又是“志异”呢?
有人认为聊斋的意思是“聊天的书斋”,也有人认为聊斋里的“聊”不是“聊天”的意思,而是“姑且如此”的意思。
那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想来蒲松龄在命名之时,已经把他对人生复杂的理解和感悟注入其中。它是丰富而五味杂陈的,他是一两个词不可能简单囊括的。
“志异”中的“志”是动词,意思是“记载”。“异”是名词,意思是“新鲜奇异的事”。所以“志异”这两个字把“聊斋”的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书,写的不是现实的、寻常的事,它所记载的都是超现实的故事。神、鬼、妖,还有仙、梦幻、离魂,但是聊斋不是一部与现实完全无关的“架空”作品,它是将现实和幻想完美地结合,既有浪漫美丽,超越尘嚣的空灵,也有讽喻世人,入木三分的老辣。
《聊斋志异》总共四百九十二篇,篇幅长短不一,长的有四五千字,短的只有一两句话,收入篇目以小说为主,也有一百余篇散文。由于写作历时四十多年,《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和散文风格是非常多样化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主题异彩纷呈。
蒲松龄写了发生在人与人,人与妖,人与鬼之间的爱情故事,写了讽刺和反思科举制度的小说。还写了很多狐仙、鬼怪的故事。《聊斋志异》中的小说,涉及广泛的题材,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爱情有阴谋,有悲剧也有团圆,有空灵诗意,也有沉郁悲凉。它们吸收了六朝小说,唐传奇,唐诗宋词以及古代戏剧的精华。
比方《种梨》和《劳山道士》这两个故事都脱胎于前人的创作,也都在蒲松龄的再创作中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和更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价值。
《种梨》,其实源自东晋文学家干宝《搜神记》中的一个故事。这《搜神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这“志怪”和“志异”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记录神异鬼怪故事”的意思。
蒲松龄和干宝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艺术追求。蒲松龄说自己,“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意思是说我虽然没有干宝的才能,但是却也喜爱写干宝那样的文章。
干宝《搜神记》里有一篇故事,名字叫做《徐光种瓜》。在这个故事里,一个叫徐光的人,向卖瓜的人讨瓜吃,这卖瓜的人不给,徐光就用瓜子种出瓜藤,把瓜藤上结的西瓜全部都送给大家吃。于是这个卖瓜人看到目瞪口呆,等他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的瓜都消失了。
《种梨》的主线和《徐光种瓜》是非常相似的。看起来蒲松龄只是把故事的道具从西瓜换成了梨。但事实上,干宝以极为简练的手法,撰写《徐光种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述离奇的情节上。而蒲松龄却在《种梨》里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那就是贪财的卖梨人,好事的围观者,还有手段高明的道人。
在最后,蒲松龄自己也从故事的背后走了出来,点出了故事的寓意,对自私贪财的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种梨》这个故事,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蒲松龄不仅是写了一个故事,更是在写人性,他赋予了干宝的故事更深邃的内核。值得一提的是《种梨》是《聊斋志异》中最早被介绍到国外的作品。它1848年就被传道士翻译成了英文,发在刊物上,是最早进入西方人视野的聊斋顾事。
《劳山道士》和《种梨》一样,也是蒲松龄从前人的故事里获得了灵感。蒲松龄将《纸月》《取月》《留月》这三个浪漫空灵,极具想象力的唐传奇故事,放入《劳山道士》的前半部分。于是,便有了劳山道士在客人面前,展示无边法术的这样一个奇幻情节。
这个道士用纸剪的月亮来照亮黑暗,让空酒壶源源不断地涌出酒水,还邀请月里的嫦娥前来跳舞助兴,甚至还带领两个客人,飞上了月亮。这奇妙情节是一环套着一环,不断带来新的惊喜,让读者陶醉在瑰丽的想象当中。
但是,《劳山道士》的艺术价值可不止于此。蒲松龄并不满足于化用前人的故事,他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融入其中。1672年农历四月,蒲松龄曾经和朋友相约,去崂山游览了十天。这次游历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他以此为背景创作出了《劳山道士》。
这部小说不仅留下了蒲松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痕迹,还注入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劳山道士》的核心思想是有付出才有回报,你想要走捷径就注定一事无成。主角王生去劳山求仙问道,其实是想寻求投机取巧的方法,他以为学习了仙术就可以不劳而获了。然而,一到劳山道士就告诫他了,说“恐娇惰不能做苦”,就是怕王生好逸恶劳,不能下决心钻研和学习。
事情的发展果然如道士所料,王生吃不了修道的苦,只想学点“有用”的法术,获得好处和利益。这道士就看透了他的心思了,就作弄了他一番。在故事的最后,王生想要表演穿墙术,却一头撞到墙上了。在家人面前出了丑,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对此,蒲松龄评价说,王生虽然可笑,但世界上像他这样的人多得是。一开始他们或许能得到一些甜头,于是他们便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横行天下,他们不碰得头破血流,不碰得栽大跟头,是不会罢休的。
《劳山道士》这个小说也是享誉海外,外国读者非常喜爱这个既有空灵想象,又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故事,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依然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有学者认为,《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短篇之最”,也是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的佳作。它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更是带我们走进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在读完《种梨》《劳山道士》之后,你是不是同意这种说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