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从军的路,
想象着,你值班的日子,我是怎样的孤独……”
这也许是你的妻子,
但更是你的父母,
漂洋过海来带你的娃。
把父母接到身边,是我们曾经美好的心愿。
把父母独自留在房间,也是我们现在无奈的心酸。
很多把父母接来身边的军人,是想把父母照顾好,结果,却被他们照顾得很好。
对于每一个漂在异乡的军人,身边都带着一个同样漂泊的家庭。
1.共享天伦之乐,其实是独享另类的孤独
每次走下楼梯,我都能透过门缝,看到李大妈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
早晨做完早饭,送走小孙子,去附近的菜场买好一天的菜,上午的工作就结束了。
儿子中午在部队的饭堂吃饭,媳妇上班不回来,李大妈经常就是自己煮碗面就打发了。
“人老了,一个人吃不了多少,填饱肚子就行。”
最丰盛的晚餐肯定是留给全家的。
剩下的大把时间,都是用来消磨的。
对李大妈来讲,忙碌是幸福的,空闲却是煎熬。
部队的公寓房都是6层楼,又不安装电梯,很多老人上下楼梯都不方便,如果提着菜,只能扶着把手慢慢挪步。
李大妈的儿子分房打分的时候,排名比较靠后,只剩下高楼层的房子。
“能有套房子就算很好了。”李大妈很满足,毕竟和之前住的昏暗的小平房比起来,这套房子已经算豪宅了。
她腿脚不灵便,上下楼梯都很吃力,除了接送孙子上下学,能不下楼就尽量不下楼。
“别哪天不小心摔着了,儿子不好请假送我去医院,别耽误了他工作。”
父母变得越来越懂事,尽量不成为给人增添烦恼的累赘。
她栖身于狭小公寓房更加狭小的一隅,和孙子一起睡。
“现在孙子大了,好多了,以前他小的时候,经常半夜醒好几次,我也不睡觉,一次次哄他入睡。反正人老了,不需要睡太多的觉,儿子媳妇白天上班忙,让他们休息好。”
自从有了孩子,父母就再也没有进入家庭的中心,直到死亡。
公寓房狭小的房间是她自娱自乐的天地。
“帮儿子带娃的这几年,看电视成了唯一的爱好,比前半生看的电视都多。”
“有的时候,也挺想念家乡的老姐妹们,那会儿没事的时候,大家经常在一起聊天、散步,可热闹了,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现在只有一个人,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邻居也有很多老人,但是语言不通,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也就见面点点头,打个招呼。不过,能和儿子在一起,我辛苦一点又有什么。”
李大妈脸上浮现出难得的笑意。
一方面,他们享受着天伦之乐;
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忍受着孤独与寂寞。
2.重新学习如何成为新时代的“母亲”
白天的大部分时光,王大婶都要跟一个婴儿一起度过。刚开始,她不习惯给孩子用尿不湿,毕竟那个穿着军装英姿飒爽的儿子,也是她用一块块尿布带大的。
她也不习惯婴儿的饮食。绿的青菜、红的胡萝卜,甚至各种肉类,都要挑最嫩的部位,细细清洗好几遍,然后用搅拌机打成泥状,五颜六色地装在一个个透明的小玻璃罐里。特别是带婴儿出门,还要分门别类地装好,放在保温桶里。在她的记忆里,自己的儿子是用白白的馒头喂大的。
但是几个月后,王大婶慢慢学会了使用带遮阳蓬的婴儿车;知道了冲奶粉时应该滴几滴在手腕处试试水温;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用标有刻度的小勺,给孩子喂食各种营养粉调制的定量的“辅食”,也知道在递给孩子食物前要用湿巾擦手。孩子在家时不能看电视,因为对孩子的视力发育有影响。也学会了喝水时嘴唇不接触杯沿,因为媳妇告诉她不能跟孩子用同一个水杯喝水。
这些母亲正在重新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母亲”。
她们被迫与这个迅猛发展的时代接轨,在儿女们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上,字体被调整到最大。电话铃声响起的时候,王大婶经常会把手机拿反,在慌乱中通常要把屏幕滑动三次以上才能接听成功。她不知道手机的听筒和送话器在什么位置,经常听不清楚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也让儿子听不清自己的声音,通常儿子会气急败坏重复几遍后,生气地挂掉电话。
她们被反复告知,那个巴掌大的手机和里面一个名叫“微信”的“绿色方框”,是这个时代能够被找到的唯一方式,那是人际关系最后的安全感。
对于老人来说,这种安全感并不总能得到满足。王大婶的儿子偶尔看了一眼自己母亲的手机,发现她最频繁的聊天对象除了自己,就是老家的亲戚朋友们。所谓聊天,也只是转发各种节日祝愿、如何养身保健、如何正确看到健康和金钱之类公众号的信息,还有那种闪闪发亮的表情图片。有好几次,母亲尝试与老家的朋友发起微信视频聊天,但“对方无应答”。
3.他们不被这座城市接受,也不接受这座城市
来到儿子当兵的这个省会城市的第二天,吴大妈就找到了离家最近的菜市场,她知道哪家的青菜、辣椒、土豆最便宜、最新鲜,也知道大院里阳光最好的晒被子的区域和健身器材的位置。
在大院里,来自同一个省份的老人们容易聚在一起,孙子上学的时候,就一起坐在花坛边聊聊天,但禁止走进办公区域。晚上,能在操场上推着孩子散个步,就是最大的幸福。
吴大妈去菜市场买菜时,发现几乎没有人用现金交易,每个摊位旁边都竖着一个黑色的、拐着各种弯的条码。“人家说扫一下就行。”她不会用,手里紧紧攥着几块零钱。
大院门口就有一家超市,但她依然每天要骑车去一公里以外的菜市场,“那边便宜不少呢”。儿子在她的手机里下载了共享单车软件,她从来也不用,也不会用。有次看到商城打折,赶紧给儿子买了套灰色的衣服,“可划算了,不到一百块钱”,可是从来没见儿子穿过。
她们和儿子出去逛街,从来不会在乎逛了什么商场、吃了哪家网红美食,只关心哪里有喷泉、有长椅。
这座城市,是儿女们的天堂,却承载着老人们的无助与彷徨。
4.“现在他能用上我了,我可高兴了”
冯大婶的房间里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放她的药。她患有高血压,每天要吃三次药,每次吃三种。
这几年,孙子已经从一个婴儿长到快到她胸前了,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城市的空气没有老家的好,动不动就是雾霾,眼睛的视力也越来越模糊。
有一天无意听到儿子在房间里和媳妇商量在这个城市买房,100多万的房子,要贷款70多万。
很多军人的老家都在农村,父母务农了一辈子,老了,真的就是老无所依了,没有退休金,能有一口饭吃就不错了。
在城市里买房,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看着儿子为了房子的事成天唉声叹气,媳妇也越来越省吃俭用,冯大婶的心里也越来越不是滋味,第一次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不仅一点忙都帮不上,还成了累赘。
她只能把扫过一遍的地再扫一遍,擦过一遍的家具再擦一遍。
“我还有力气,帮他们把家里收拾好,自己也能稍微安心些。”
所以当年儿子打电话问她,能不能过来帮我带孩子?
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毕竟这么多年,儿子都是靠自己走到了这一步,她一个农村妇女,斗大的字不识,能培养出一个军官,已经在村里很有些脸面了。
“他事业上、家庭上,我帮不上忙,但是带孩子我还行。他能用上我,我可高兴了。”
孩子哪怕是不经意的诉求,对于父母来说,都好似极大的恩赐。
儿子告诉她:“你把身体保养好,健健康康的,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
于是,她每天晚饭后都要出去散散步、打打拳,因为儿子说了,不生病就是儿孙之福。
“我要好好锻炼身体,尽量不生病,等到哪一天真的实在扛不住了,我会回到村里,不给孩子添负担。”
想起朱自清《背影》里,父亲那蹒跚爬上月台的情景,忍不住潸然泪下。
当我们孤独地漂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父母是不是也在伴随着我们。
当忽然间回身凝望他们的背影,是不是也苍老了许多、孤单了许多……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