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亲”字十分的相似,在《大学》中就提到了“作新民”,而阳明先生对于这一点却有着反对,阳明先生便认为应该是“在亲民”,那么,到底是“在新民”还是“在亲民”呢?
在朱子所修订的《大学》中的首章,提到了三纲八目,其中的“三纲”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我们之前就提到过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在朱子看来,应该是新民而不是亲民。做新民其实就是自己去新,这里的“新”指的就是有官的、有地位的人去教化这些百姓。此时,阳明先生就想把新民改成亲民,其中的依据是在之前的文本里就是亲民,并且亲字和新字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相比而言亲字更实用。
在《大学》的后面中,讲到的一些东西和新字都是没有关系的。就比如:那些有地位的人,要把贤人当做贤人,也就是尊重贤人,当然,在此同时,还要去爱自己的亲人;那些平民百姓也要在既享受君王带来的安定的同时,还能获得自己的利益……这里阳明先生所提到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在对君讲的,就是想要让君王去亲民爱民,前面所提到的都是“亲”的意思。除此之外,亲和仁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亲亲仁民”中,亲代表的就是仁爱,仁亦是如此。
以上都是君王对百姓的仁爱,假如说百姓之间不仁爱的话,比如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父亲不爱母亲等等,这时就会和一种现象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这里的契便起到了一个教化的作用,并且还颁布五条教化的命令。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里所提到的和阳明先生所提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阳明先生的观点就是要把“新民”改成“亲民”,也就是要爱百姓,并不要教化。而上面所提到的其实就是教化百姓,便是“新民”,这是为何呢?为何后面提到的是“新之”而不是“亲之”呢?“新民”其实就是个手段,它就是通过“新民”去达到“亲民”。教化百姓可以让百姓之间和睦相处,让百姓之间也有着爱,而这里的教化指的并不是那种法律的约束,而是君王用思考积极的将自己的人心向外推,用理性去讲道理,让百姓真真正正的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说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而不是像暴力的法律一样,百姓并不知道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但是就是因为法律的这个存在,百姓们才必须不能这么做。并且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有道德,所以君王也不可以必须强迫人们做到有道德,便带入了法律,法律也是不够的,还要去讲道理,这样子让百姓和睦的同时,君王或者是圣贤也就可以更好的去亲民爱民。
其实在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君王的一些外推,君王首先要修自己的仁心,这样才可以去亲百姓,安天下,安邦定国。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就和“明明德于天下”所对应,“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
所以“新民”有“亲民”的意思,但是“新民”不能完全代表“亲民”,若只说“新民”,那么就偏了。
在我们的班级中,也是可以有“亲民”的,每个班级的班主任每天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假如班级的同学之间不够和睦相处,那么就可以相对而言的制定一些班规,但此处的班规并不能是强制性的,比如:上课要举手发言,这并不能代表假如上课不举手发言,那么老师就会对同学进行十分暴力的批评,老师说老师要先讲给同学们为什么上课要举手发言,解释这样的行为,让同学真正的理解,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去这么做。老师现在给同学们这样的一个选择,同学们可以选择不举手,也可以选择举手,假如选择举手,这就是超越自我的一个时刻,也是那1%的1%显现的时刻。只有给同学们有了适当的“教之”,这样班主任才可以更好的去“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