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二、徵【何等為四?】 這是第四科「修作意處」,分二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解「釋」。解釋裡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最初應修四作意念」。這一科裡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徵」。 「何等為四?」這是哪四種作意呢?巳三、列【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 「一、調練心作意」,這以下第三科是「列」出來,列出來這四種作意,第四科是解「釋」。解釋裡邊分兩科,第一科是「辨體相」,說名這四種作意的體相。分兩科,第一科「略」,簡略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調練心作意」。巳四、釋(分二科) 午一、辨體相(分二科) 未一、略(分四科) 申一、調練心作意【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 「云何調練心作意?」第一種作意是調練心作意,怎麼叫做「調練心作意」呢?「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這是解釋第一種作意,「謂由此作意」,這是說這位禪師,由於他修行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怎麼樣修習呢?於可厭患的事情,這件事有過患,我心裡面對它應該生厭離心,「令心厭離」,你時常地在奢摩他裡面,作意厭離此種事情,這樣子修行,「是名調練心作意」。這個我們沒有修行的人,對於可厭惡的事情發歡喜心,這是一種顛倒迷惑;現在佛菩薩開示我們,叫我們心裡面厭離,這個厭離這件事,就是心裡面時常地思惟它的過患,把這個厭離心發動起來,這就叫做「調練心作意」。心原來這個顛倒迷惑,把它調轉過來,叫它心裡面厭患它,那麼這叫做「調練心作意」。申二、滋潤心作意【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 「云何滋潤心作意?」是第二種,第二種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ㄌㄜˋ)」,「欣樂(一ㄠˋ)」也可以,「是名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由於這位禪師心裡面常常這樣觀察,怎麼觀察呢?「於可欣尚法」,就是對於可以歡喜、可以尊重的事情,但是我們原來對這種事情,沒有興趣,不歡喜;可是因為學習,有了正見,有了正知正見的時候,那麼要改變自己,那麼就是「令心欣樂」,時常地思惟這件事是有功德的,令我們轉變凡夫的境界,成為聖人。這樣子發歡喜心,這件事它能令我轉凡成聖,那麼我對它應該生歡喜心,時常思惟它的功德,「是名滋潤心作意」。滋潤心作意是這樣意思,就是用這個水常滋潤它,它原來是缺水的,時常用水滋潤它,那麼它就榮茂起來。我們原來對這個佛教裡面的聖道,歡喜心很少很少的,現在時常思惟它的功德,就像用水滋潤它是那樣子,慢慢、慢慢地就轉變過來了,生歡喜心了。申三、生輕安作意(分三科) 酉一、徵【云何生輕安作意?】 「云何生輕安作意?」這是第三個,怎麼叫做生輕安作意呢?酉二、釋【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麤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 「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這位禪師他這樣學習,「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這個「時時」,從時至時,從這個時候到那個時候,於可厭惡的事情,常常地作意「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使令心歡喜這件事,歡喜這個戒定慧。因為有這樣的修習,其實這是願,厭惡可厭惡的事情,歡喜可歡喜的聖道,這樣的心情就是發願了,就是修學聖道開始的前方便,有這樣的願以後。 「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心裡面是調轉自己的心,安住在寂靜不要動亂,心裡面能夠沒有相,沒有這個色聲香味觸、貪瞋痴男女的相。「無分別中」,不要去分別這個欲尋思、恚尋思的分別,「一境念轉」,心就是安住在一個境界上,相續不斷地明靜而住,應該這樣子。 「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麤重」,由於你時常地訓練這一念心,不要顛倒妄想,叫它明靜而住的關係,逐漸地就消除了一切身麤重和心麤重。這個「麤重」是什麼意思呢?是無堪能的意思,沒有堪能性,沒有這個能力。沒有什麼能力呢?就是沒有修學聖道的能力。這個現在常常地靜坐,就把這個無堪能性,逐漸地消除了;有了身堪能、心堪能,就是「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你時常地靜坐,就能使令這個身體,這個身和心適悅,感覺到舒服。初開始感覺到舒服,逐漸地就生起了輕安樂了。先生起心輕安樂,而後生起身輕安樂,生起輕安樂,那就表示得定了。那最低限度得未到地定,超過了欲界定,進一步地成就了未到地定。這時候身體有輕安樂,而這個時候就身心有堪能性,有堪能調伏煩惱、堪能得聖道、堪能夠利益眾生,有很多很多的堪能。酉三、結【是名生輕安作意。】 這「輕安作意」,是這樣意思了。(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