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高中一次月考的语文试卷上,我读到了作为阅读理解题目的《孕妇与牛》。很多年后,题目问的什么我忘记了,考试结果如何我也忘记了,但是当年阅读《孕妇与牛》的震惊和恶心之感一直萦绕心间无法散去。无奈那时我年龄还小,涉世未深,自身又处在“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高考大军中,所以仿佛是本能的厌恶,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大学毕业,结束了十几年以学习为核心的生活,终于进入社会,经历了更多的事情,见了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了人性的本身与多维,也渐渐明白了当时为什么那么讨厌《孕妇与牛》了。
一、矫情的文笔充斥整篇文章
《孕妇与牛》最令人诟病的就是文中的“矫情”,令人看过后毛骨悚然,鸡皮疙瘩掉一地:
且不说短短几句话里频繁出现的“俊”字已经可以引起阅读的不适感,这段话透露出的价值观更令人感到恐怖。一个孩子,仅仅因为长得俊,父母就不要求她负担家庭的责任,好吃好喝的供着,然后把她嫁到好地方去。这和仅仅因为是男孩,父母就不要求他负担家庭的责任,好吃好喝的供着,然后给他娶个好媳妇的重男轻女观念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以不可控的先天条件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不以为戒反以为好,如果孕妇长的不“俊”,这篇文章是不是就会有一个悲剧的结尾?
一个农村的孕妇真的会这样做吗?这是一个孕妇真实的生活写照吗?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不是意淫生活啊。凭空臆想,完全脱离实际的“孕妇”,令这篇文章的矫情从纸上流到了地上。
二、有无文化不是能否给予母爱的前提条件
过度矫情尚可忍,然而这篇文章让人最不能忍受的是对知识和文化的盲目崇拜,把知识和文化凌驾于母爱之上。
不认识石碑上的字就是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按这个逻辑的话,母亲如果是文盲,那就是彻底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学历低的母亲能付出的母爱就比高学历母亲的母爱低廉?恐怖恐怖,如果真是这样,这篇文章否定了多少为孩子默默付出但又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啊!
孕妇终于描完了字,文化的“神力”何其大,让黑牛俯首跪地,连牲畜都被知识的力量“折服”。这种把“知识文化”推上神坛的行为,和对金钱的甘之若饴没有什么区别。学习能让人知礼仪,明事理,而不是能让人变得尊贵,不是有了文化就可以让血管中流淌的血更高贵,有了文化也不代表就高其他生灵一等。“文化至上论”和“金钱至上论”一样,都把人性量化,以文化的多寡把人分类和以财富的多少把人区分对待,都是重视外部条件忽略人性本身的行为,都是“官本位”思想。正如《围城》一书中方鸿渐和唐晓芙对留学一事的讨论:“留了学也可以解脱这种自卑心理,并非为高深学问。”是啊,孕妇去描字,也并非是为了字本身,而是为了得到未来孩子的肯定。
推崇学习本无可厚非,然而一旦盲目崇拜,一切事物都会变了味。
《孕妇与牛》是铁凝女士众多出名著作中的一篇。铁凝女士的成就无需置疑,这篇文章只是对《孕妇与牛》一文的读后感,绝无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