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者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
——亚里士多德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创建有效的思维模型,如何判断思维模型的正确性是刻意练习的首要前提。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判断所选的思维模型是否正确。有,那就是第一性原理,它是一种建立可信赖的思维模型的思维模型。
人类的两种认知形式
为什么说第一性原理能创建正确的思维模型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人类的认知方式。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有两副“眼镜”,第一副“眼睛”是我们通过眼睛等感官器官而直接形成的事实经验;另外一副“眼睛”就是人类将通过看到的东西经过思考处理而形成的概念观念。其实这两副“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和理性。与此相对应,我们几乎可以类比认为人类是有两种逻辑形式。第一种逻辑形式称之为归纳法,归纳法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归纳;另外一种也就是更高级的一种逻辑形式就是演绎法,演绎法是对理性概念的演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几乎99%的时间都在用归纳法,而演绎法仅为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人脑的黄金规律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而演绎法需要消耗的脑力要远大于归纳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习惯用归纳法进行思考。
逻辑形式—归纳法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用智方式,借助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而归纳法也可以分为空间归纳法和时间归纳法。何为空间归纳法,例如中国的天鹅为白色,美国的天鹅也是白色,所以天鹅都是白色的;何为时间归纳法,昨天太阳从东方升起,今天太阳也从东方升起,所以以后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的。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对于世界的认知或者说在工作中我们就是这样总结经验。却从未想过,归纳法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
归纳法一直完美无缺的存在着,直到休谟发现了他的谬论,即使所有的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可能错误。归纳法只能得出概率性知识而不是必然的知识。时间归纳法的致命Bug—需要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未来跟过去一样”或“连续性假设”。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将来太阳也是从东方升起的。但是其中含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未来跟过去一样”。在归纳法中,我们发现的每一个推论,都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作为基石。你凭什么相信“未来跟过去一样”或者“连续性假设”?唯一的原因是:今天跟昨天一样,昨天跟前天一样,…所以,“在我们的经验里面,未来总是跟过去一样。”可见,连续性假设本身也是来自于归纳法。这是一个循环论证,他需要证明的论据本身就是他要证明的对象。归纳法所依赖的“连续性假设”,在逻辑上无法证明。所以归纳法最大的谬误就是建立在并不存在的“连续性假设”之上。
“连续性假设”有可能导致灾难,但是人们为什么还需要这个“非逻辑的武断”。人类大脑最小作用力原则,为了节省大脑空间,人类大脑会假设未来跟过去一样不变。而这是因为人类大脑本身的结构性缺陷,认知心理学家称为“认知吝啬鬼”。认知吝啬鬼有两原则:
认知吝啬鬼第一原则,认知的时候,默认用眼睛;
认知吝啬鬼第二原则,用脑的时候,默认连续性。
芒格称之为“一致性原理”,人类会由于天生的不一致性倾向而犯认知的错误。那我们需要太在意这个原则吗?
确定性依赖陷阱
决策论中的“确定性决策原则”,它为:
你在结果A和B之间,X是一个未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如果X发生,你会选择A,如果X不发生,你也会选择A;
这就意味着,无论你是否知道跟X有关的事,你都应该选择A而不是B;
1982年认知心理学家莎菲尔,做了一个实验:
学期末的学生,等待一门重要课程公布成绩,此时,他们会获得一个低价的去夏威夷度假的机会。最后结果是:
通过考试的学生,超过一半的人购买了这份套餐。
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更多的人购买了这份套餐。
不知道自己是否通过考试的人,2/3以上不打算去度假。
这很明显违反了确定性决策原则。
由此可见,人类习惯依赖某件事情确实发生的基础上(无论好坏);当某件事不确定是否发生的时候,人的大脑就立即失灵了。
在同一个逻辑通道内的知识的累计,归纳法是有效的;
从一个通道到另外一个通道,归纳法立即失效。
逻辑形式—演绎法
演绎法,借助于理性推论的最主要的逻辑形式,他有一个极具价值的特点:可以从已知模型推出新模型。
亚里士多德只承认演绎法,所谓“必然的导出”,将其总结为三段论的形式: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归纳法:即使前提正确,也不一定能保证结论正确;
演绎法:只要前提正确,那么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同一赛道内的增长,连续性,归纳法最有效率;
转化到另外一个赛道,非连续性,演绎法最有效;
归纳法基于“经验”,是“内容”的归纳。
演绎法基于“理性”,是“模型”的演绎。
所谓的“哲科思维”,一言以蔽之:假设和证明。演绎法就是对新逻辑模型的“假设”。但是,演绎法也有一个结构性问题,它的前提如果来自于归纳法,则同样终极无效。
归纳法的问题是:对最近的偶然现象过度重视,以起自圆其说。
演绎法的问题是:你凭什么相信你的道理必然为真。
有且只有一个办法,即使用的前提必须是真实的。这样结论自然就继承了前提的真实性。
前提不能来自于归纳法,那么如何保证演绎的前提的正确性?只剩下一个办法,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所推导出来的一个结论。
如何保证更高链条演绎前提的正确性?
只有一个办法:它的前提是另外一个更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结论。
当然,演绎法不能无限倒推,必须要有一个自确认的元起点。他必须是天然地真实,可作为推理的基石,故称之为“第一性原理”。
很感谢混沌大学李善友老师对于第一性原理的解释,让我能够获得对于自己思维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