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是一个冬天的中午,
那时候我还小,
在家门口的公园里瞎跑。
当跑到公园一角的一张桌子旁,
我突然停了下来,
扒拉开围着的人群,
看见了生平第一次觉得神奇的玩意儿,
面塑。
我才知道,
这就是捏面人。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奥特曼,海绵宝宝,
最常见的就是捏个生肖、
捏个猪八戒、捏个花篮。
而我,
就站在那张桌子旁,
看了很久。
在北方长大的70、80后,
应该都有这样的记忆,
那时候橡皮泥还没怎么普及开,
但是家里吃面食的时候,
小孩总会偷偷从面案子的面上揪下一点,
自己捏着玩,
生怕被大人发现被骂浪费粮食。
只要家里开始蒸馒头,
若是把馒头或是花卷,
捏成小猪的样子,
孩子吃起来就特别开心。
每逢过年过节,
家里要是来的人多,
面食的花样,
简直都数不过来。
在太原,
有个叫王博的男孩,
从小就在奶奶身边转,
过节的时候蒸馍馍,
奶奶捏个面鱼,
他也学着捏个面鱼;
奶奶捏个小老虎,
他也学着捏个小老虎……
慢慢的,
他越捏越像,
越捏越好看,
当时的他,
也不知道,
自己以后会成为,
面塑非遗的传承人。
当时太原的海子边,
还是一个繁华的地界。
隔壁就是儿童公园,
这个喜欢捏面人的男孩子,
常常跑到这里玩。
看着捏面塑的老人,
背着担子,走街穿巷捏面人,
开心的不得了,
回家试着捏个今天看到的新面人。
对于他来说,捏面塑,
只是出于喜欢。
对于真心喜欢的事情,
才能有足够的耐心,
耐得下寂寞,
哪怕看上去没什么前景,
也要坚持做下去。
对于捏面人这一行当的发展,
总是存在和时代相背离的问题,
毕竟现在孩子们的玩具,
都是各种高科技产品。
很少能有孩子能再对一个面人,
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了。
面塑用料成本比较低,
但制作时间长,
捏的面人,
无法卖出高价。
如果用的面团的料子不好,
也会使面塑保存的时间,
大大缩短。
在太原有着很多步行街,
这些步行街准备开张的时候,
就会叫上这些手艺人,
过去暖暖场子。
这些手艺人进驻步行街,
开始的一个月是免位租,
后来就慢慢的涨价,
涨到了这些手艺人不能承受的程度时,
他们就慢慢撤场离开了。
刚开始看上去,
像是弘扬了民间文化,
但,
也没有从根本上,
起到保护这些手艺人的作用。
除去公益项目的活儿,
其实这些手艺人,
赚的钱真的不多。
订做一座面塑,
也就在一千块左右,
但却要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
在采访的过程中,
王博一边聊,
一边手里也没有停下,
捏着捏着,
一只鹦鹉就出现了。
而那只鹦鹉,
七彩的翅膀,
粉红色的羽毛,
竟然与我小时候记忆里的,
一模一样。
当一个时代走过的时候,
总有些小玩意,
慢慢的消失,
或慢慢的留下来。
但在这些背后,
却是一个个手工艺人的辛酸,
和默默的坚守。
也许我们会说,
这些不过就是些过时的东西,
但是,
这些过时的东西,
却是我们童年里,
最温馨的回忆。
在回到我们住的食品街时,
无意间,
看见了王博,
就守在他租的小铺位边,
有一排的面人,
也有做糖画的装置,
我们谁也没敢上前打招呼,
也许不止我一个人,
感觉辛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