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之时,懵懂无知。人言老庄哲学,主张消极无为。遂一直奉此谬论为圭臬,而轻看老庄。
年岁渐长,闻不同声音,见新声谠论,居然讴歌老庄,奉《道德经》《南华经》为处世做人之金针。
世事无常,翻云覆雨。
后来,偶得《庄子》,手指翻动处,精彩纷呈来。
禁不住对庄子肃然起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拜再拜稽首拜手!
庄子实在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奇人、一个高人。他的想象力、他的文采、他的智慧、他的能力、他的风骨、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看透一切,而不悲观;他藐视一切,而怜悯众生;他以大慈悲、大情怀为众生谋;他以大智慧、大公心,为普世想。
一生心血,一生智慧,一生情怀,化为圣书《南华》。惜其曲高而和寡,叹其晦涩而望却。
他才高于世,声名远播;舍却相位,甘居陋室;呕心沥血,埋首著述;终成一经,先生早虞!
庄子一生写了很多寓言,篇篇经典,充满智慧,充满启迪,充满思辨,充满哲理,读罢思之,阴霾尽去,郁怀为开。
篇篇皆是先生为未觉未悟之众生开的处世良方,篇篇皆是教草根在这艰难的世上生存的智慧。
我忽然明白了庄子的大境界,大情怀:毫不利生己,专门利后人。庄子生前落魄潦倒,却奉献智慧于后来,行为高蹈,人杰襟怀!
今谨撷取《庄子》三则寓言,与参加各种考试的莘莘学子分享,助尔等一臂之力,并预祝你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金榜高中!
原文和译文我都放在这里。尽管原文难懂,有的地方还很晦涩,但是原文毕竟太精彩。我实在不想隐去。如果您实在不恭维文言之魅力,也可以略过不读,不影响庄子智慧的光辉对您的启迪。
先分享一则《佝偻承蜩》。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gōu lóu)者承蜩(tiáo,蝉),犹掇(duó,拾取)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zī zhū,都是古代的极小重量单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jué,失去知觉)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选自《庄子·达生》)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上前)问道:"您真灵巧啊!有什么诀窍吗?" (驼背人)答道:"我有诀窍啊。练习了五六个月。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粘知了时)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 而(此时)(我)就只知道有蝉翼。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这不是教人要干好一件大事,必须下大功夫、苦功夫、笨功夫、下超人的功夫、下超常的功夫吗?
这不是教人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全神贯注、倾情付出、心无旁骛、心如止水、心怀一念吗?
先生实际上明示了:舍此难以济事;舍此别无他途!
敢问身为考生,请扪心自问你下的功夫与这位“佝偻”者相比何如呢?
第二则列御寇
原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译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发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刚刚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连续不停。在那个时候,他就象一个木偶一般纹丝不动。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于射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尝试和你登上高山,踏着险石,对着百仞深渊,你能射吗?"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脚踏险石,背对着百仞深渊向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列御寇惊惧得伏在地上,冷汗流到脚跟。伯昏无人说:"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于精神已经疲困了,射中的可能性太小了!”
这不是教人临大事之际,要想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身怀的神技绝技,必须要有超强过硬的心理素质吗?
没有如此这般的强大心理支撑,你纵有八斗高才、满腹经纶、盖世才华,发挥不出来,不是枉然吗?
多少举子,失意考场,铩羽而归,名落孙山,皆缘于此!
所以必须在苦练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双管齐下,把自己的一颗柔软的红心煅打成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身为考生,要把自己历练成大智大勇的伯昏无人,莫要作大智“无勇”的列御寇先生!
第三则梓庆为鐻
原文
梓庆削木为鐻(ju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与!"
译文
梓庆能削刻木头做鐻,鐻做成以后,看见的人无不惊叹好像是鬼神的工夫。鲁侯见到便问他,说:"你用什么办法做成的呢?"梓庆回答道:"我是个做工的人,会有什么特别高明的技术!虽说如此,我还是有一种本事。我准备做鐻时,从不敢随便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斋戒三天,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已不为外物所动仿佛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正当这个时候,我的眼里已不存在公室和朝廷,智巧专一而外界的扰乱全都消失。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的质地;选择好外形与体态最与鐻相合的,这时业已形成的鐻的形象便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动手加工制作;不是这样我就停止不做。这就是用我木工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成的器物疑为神鬼工夫的原因,恐怕也就出于这一点吧!"
这是在教我们做"心斋"功课。世人常常"吃斋",这是作秀、做样子、浅层次、给人看、关键时候要掉链子的修练!
要吃"心斋",要斋戒七天!
前三天得练到,不再怀有我成功了会不会有很多人祝贺啊,会不会有很多的奖励啊,会不会提拔我啊,我会不会因此获得很多钞票啊等等世俗念头。
斋戒到第五天,不再去想我做得好不好,别人会不会耻笑我,或者褒奖我;不再去想我做得好,是不是说明我很有能耐、很高明;我做得不好,是不是意味着我很无能、我很笨蛋。
斋戒到第七天,就要达到完全忘我,忘记荣华富贵、得失成败,忘记外界的一切喧嚣扰乱,全身心贯注于你要做的事情本身,除此之外不再附加任何因素的事情本身。
诸位大神试想一下,有了超常扎实的功力,又有"炒不爆、锤不扁、蒸不熟"、油盐不进、刀枪不入的心理素质,还有超常的澹泊名利、超常的宁静致远之心,要不成功,要不致胜,要不大捷,要不高中,岂非咄咄怪事,咄咄怪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