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双生
一直想写写《奇葩说》,这个吸引了我,追了三季的纯粹的互联网节目。
奇葩感受一
这个节目,首先让我强烈感受的,是制作人马东。他的“闷骚”,他的“任性”,他的“万能血”。
在央视时期的马东,“骚劲”确实是被“媒体咽喉论”、“正统”、“官媒”等标签“闷”太久,恐怕都已经有些腌过了味儿。
当自己把自己从央视释放出来后,还真就释放得特别的淋漓。
这个节目,我会觉得,即便所有的人都保留,但如果缺了马东,那味道就会差了很多。
如果将奇葩说这个节目,比喻成具有治愈疗效的一味药,如果还是分“君臣佐使”的中药的话,他绝对是“奇葩说”里的那味“君”。
马东用看似插科打挥实则恰到好处的节奏换挡,轻描淡写甚至丝毫不露痕迹的,在主控着这个节目。
马东更是让一个融合机智幽默、才情满腹、温文儒雅为一体的组合马晓康,成为了一个和而不同又同时能同而不和的奇葩的有机体。
最关键的,他属于万能的O型血,时刻提醒着观众,这个节目的立场,就是不设立场。
无论,性本善的A型,性本恶的B型,还是无性无善恶的AB型,都可以来节目里说一说,而且,也没有什么高下美丑等待着表达者。
大概节目里只是给了导师的选择时间,在权利上设置了一定的特权。
比如第一季海选时,高晓松对清华才子的立场。虽觉过于个人和强势,倒也符合他的文人情怀。这何尝不是一种表达,虽然稍微有些地位不对等。
所谓奇葩,不过是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来表达,这才是奇葩+说的《奇葩说》。
其实,这一季先开张的《奇葩大会》,更是让这种特点表达得彻底:
1、研究性学的李银河教授
2、梨园国粹的传承人与布道者王佩瑜
3、不乞讨不卖唱不按摩的盲人蔡聪
......
而且,作为一个市场从业人员,对马东在节目里口头播报广告的效果和“笑果”,更是深为佩服!
这是一种特殊的境界,他的广告处理,能让广告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组成。
大概也是源于他在《奇葩说》的本心里,也没有对广告设置不一样的立场。才让这些广告,让人感受到与节目内容同等的地位。
有时候,会非常期待他一本正经强行插入“广告口播时段”,很硬很任性但绝对令人开心。
如同相声里的“抖包袱”,突如其来得猝不及防,往往还会愣上0.1秒,再去前俯后仰。
这大概是广告主最觉快活的广告形式,我觉得都不必有之一。
奇葩感受二
突然还想起,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有一集里谈到,他最想穿越回去的年代,只有三个:春秋战国、宋代以及民国。
这三个时代,是作为文人自视的他,心中最美好的时代。
也许,这也能解释高晓松在《奇葩说》去而复返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节目真挺合适他。
我此刻的感受,《奇葩说》确实能让人体会到一些些春秋战国时代的风骨。
因为有一个词,跟那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百家争鸣。
那个时代,曾出现各种思想各种理论,俗称诸子百家——老子、孔子、韩非子、鬼谷子、墨子……
那时候各种思想流派各类表述各自争论,没有所谓观点的对错,因为本也不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理论的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所有思想皆平行共存、和而不同。
了无生趣的是后来,“儒家”多年媳妇熬成婆,成为了正统。
这所谓的正统,也让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变成了高晓松内心所无比向往的乌托邦。
不过在《奇葩说》的节目中,这种辩士风骨、春秋情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还原。
按理说,这终究不过是一个综艺节目,一讲到综艺,就难以深刻。不过《奇葩说》里设置的话题,倒是把综艺与深刻串接得很好。
比如以下的著名辩题:
“痛苦的绝症病人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关于看待生死)
“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关于爱情与婚姻)
“到30岁是做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梦想”(关于梦想)
“该不该向父母出柜”(关于人性)
“痛苦的绝症病人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关于选择)
……
每一个辩题,都会对应着实实在在的现实难题。而每一个辩题,在设置了正反双方後,就让这种现实难题,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在解决问题。
即便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至少让观众和听众,知晓了不同角度的为难之处。这对问题的解决,有时候,反倒比简单给一个答案更有意义。
这就是百家争鸣的真正体现:不回避、不退让、不恶意攻击。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让反对者参与进来,并给出令人信服的回应,这样才能使得大家关注并意识到辩题持方的价值,最终赢取支持!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辩论赛,当然称不上风骨的还原。
在《奇葩说》这个节目里,能找到类似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大开放的感受,除了节目辩题外,更因为汇集了类似“百家”的一个个奇葩辩手。
尤其,“宝岛辩魂”黄执中和“奇葩之王”马薇薇,它俩是目前节目中最有王者风范的两大台柱辩手。两个都是大爱,但黄执中我更为偏爱。
黄执中,一般都是,整一整西装、扶一扶镜框,像指挥家一样,习惯性的轻一扬手,稍作停顿,以一句“来…”开场,马上会让现场安静下来,进入“黄执中时间”。
他的声情并茂、娓娓道来,独有的节奏、自带悠扬抒情伴奏背景音效的言语,总能直接抚触到听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的演说似乎能慢慢将听者内心的褶皱抚平、并安置好,再缓缓抽身走远,只留下你独自回味、享受那无以言状的舒适。(建议参看“臭不要脸是不是坏事”中持反方的黄执中所做论述)
总算写完了《奇葩说》的感想。最后还是再大拇指一下这个节目的立场,那就是不设立场!
把一切判断交给接收方,你是吸收还是排斥,都属于你自己身心的正常反应。
主流与非主流,中间也只不过间隔了几个奇葩的距离。
这也是我个人喜欢这个节目如此之久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