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间我见过一个小女孩,三年级,每晚十一点左右睡觉。与她同理心沟通了半个小时,深深地感受到了她背后来自妈妈的焦虑。
(一)来自妈妈的焦虑
这个三年级女孩对我说过一段典型的话,我记得很清楚:
【有一天晚上,我写完了各种作业,不到十点,就拿起我喜欢的书来看。妈妈看到了,对我说:“别看书了,还是多做两张卷子吧,巩固一下知识。” 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一对一辅导
然后我就把书放下,接过妈妈给我的卷子,认真做完,十点半了。
然后妈妈看着表,又说了一句:“哎!今天又没看成书,没有阅读时间了!以后你做题的时候快点做。”
我听了以后,觉得有些无奈,但是我知道妈妈是为了我好,所以还是对妈妈说:“好的。”】
我能理解小女孩不忍心让妈妈失望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妈妈望女成凤的心情。
同时,我相信同类的事情在很多家庭也会出现,只是程度可能会轻一些。包括我,我在前年我儿子刚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也有过一段时间的焦虑。
我们大多数家长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在。
如果焦虑的程度不重,那也不影响什么,也许还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来源。
但若是过渡焦虑,那么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身体、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二)仔细看一看“焦虑”
比如文章开头的这个案例中,妈妈的焦虑程度,在我看来就比较严重了。
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天晚上没有玩的时间,学到十一点左右才能睡觉。连基本的八个小时睡眠都很难满足。
这种情况下,妈妈的紧张、焦虑、控制,与孩子的压力、紧张、小心翼翼……这些心情交织在一起,是不是有些复杂?
我们是否需要静下来理一理?仔细看一看“焦虑”!
理一理焦虑,不意味着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更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要正视自己的焦虑,正视孩子的能力,不断调整和平衡孩子身体/心理健康及学业进步之间的关系。
如果妈妈不及时意识到自己如此焦虑的状态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和困扰,那么不但妈妈走不出这个焦虑的圈子,孩子也会越来越有压力,越来越疲惫。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也许结局不乐观。
(三)焦虑的根源
“焦虑”这个词,现在成了大多数人口中的高频词,更成了很多父母们的口头禅。
不止父母们,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越来越焦虑。
有很多人说:“我也不想焦虑啊!现在节奏这么快,我也没办法!”
引起我们焦虑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真的只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和其他人的竞争吗?
是否还有更深入更本质的根源呢?
我最近一直在学习非暴力沟通(即同理心沟通),前几天刚刚听了林铁老师的一个微课,正好是关于焦虑的内容。
林老师提出,焦虑的根源来源于两个方面:关切和威胁。
我对林老师的说法深表赞同。
(1)关切
我们越关心一个人,或者越关心一件事,我们就越容易产生焦虑。
比如:
当邻居对我们说,他的孩子考试才考了85分,感觉很失望时,我们很容易说出这样的话:
“孩子发展阶段不同,没准以后会学得越来越好。”
“现在才一二年级,知识点少,别着急了,努力追追就追上去了。”
“你看那么多案例在说很多学习中游的孩子,将来到社会上发展得更好;反而总是考第一第二的孩子,发展的没那么好。所以不用太担心了,儿孙自有儿孙福。”
可是,我们刚刚淡定地劝完别人,回头看到了自己孩子也拿回一张八十多分的卷子,我们可能就无法淡定了。
尤其是看到老师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的“95~100分的孩子有XX人;90~95分的孩子有XX人;80~90分的孩子有XX人……”这样的信息,我们更无法淡定,越来越紧张和焦虑!
我们会想到很多:现在孩子学习这么差,到了三四年级可怎么办?以后考不上好高中/大学怎么办?……
于是,叫过孩子一顿批,然后加大作业量或监督力度!
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因为非常关心,所以才会紧张和焦虑。
因为是邻居的孩子,不那么关切,才会轻易地说出一些“大道理”。
(2)威胁
我们在意的人或事所处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越大,竞争越激烈,焦虑越严重。
比如下图的985院校录取率。
如果这个录取率翻了好几倍,是不是很多家长的焦虑之情就会淡很多?
不是我们对高考不关心了,而是威胁小了。
如果到了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了,是不是初中生的加上焦虑会淡很多?
不是我们对中考对孩子不关心了,而是上不了高中的威胁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上什么高中的问题。
如果有人对你说,孩子晚点学会走路,更多的时间去爬,会让孩子提高智力,是不是会让你对孩子迟迟不会走路的焦虑淡很多?
(四)缓解焦虑的方式
上面我们分析了焦虑的两个根源,这两个因素累加在一起,便产生了我们的焦虑。
关切+威胁=焦虑
两个因素,同时具备才会有焦虑。缺一个,都不会产生焦虑。
比如刚刚过去的高考:
高考的家长们,学霸级的父母或者已经拿到保送资格的父母可能不那么焦虑,因为他们虽然关切孩子及孩子的成绩,可是他们看不到太大的威胁,所以会相对淡定很多;
成绩居中的家长们焦虑程度可能会严重一些;
不关注孩子也不关注高考成绩的家长们,不会太焦虑,因为竞争虽然激烈,威胁虽然很大,但是他不在意,所以也没什么焦虑。
那么,想要消除焦虑,就可以从这两个根源入手。
(1)减少关切之情
减少关切之情,这里指的是“减少对事的关切之情”,而不是减少“对孩子这个人的关爱之情”。
这两者的区别,一定要划分开。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孩子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人生,也是孩子的人生,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孩子培养的独立、自信,慢慢放手,让他们有能力展翅翱翔!
我们不要把孩子学习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更不要把孩子的人生扛在自己的肩上。
(a)
我们可以接送孩子去上特长课、辅导班;
但是我们不应该比孩子对进度更在意、更紧张,因为这是他们应该自己拿起并承担的事情。
——你越在意、越紧张,孩子越有压力,越抵触,越不想学。
(b)
我们可以陪孩子写作业,引导他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个责任揽过来,时刻指挥着孩子7点做什么,8点做什么,让孩子毫无自主性。
——你越控制、越焦虑,孩子越依赖、越放松、越不往心里去。
(c)
我们可以在意孩子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更关心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而不应该对成绩比孩子更紧张。
——你越批评、越施压,孩子会有挫败感,越抵触学习。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看到成绩的重要性,让他去感受、去主动地调整行为。
总之,我们适当减少对事情的关切之情,就会减少我们的焦虑。
【必须要说的话】
我们减少对事的关切,并不意味着我们减少对孩子的关切。
我们依然爱孩子,支持孩子,理解孩子;
只是我们用更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慢慢分开,引导孩子越来越独立和自信的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的同时,我们不代劳,不过度干预,而是在旁边全心的关注他、爱着他。在他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支持他,引导他更好地成长!
我们是个引导孩子成长的人,我们不是代替孩子成长的人!
(2)正确看待威胁
我们认识到的孩子面对的威胁就是:
考不好高分,就上不了好高中;
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
考不上好大学,就过不了幸福人生!
所以,一定要削尖了脑袋使劲学习,分数越高越好,排名越前越好,211、985甚至名牌大学,考得学校越好,就意味着将来的生活越幸福。
是的,考得分数越高,考得学校越好,是会帮助我们缓解生活压力和提高幸福指数。
但是,为了提高分数,让一个9岁的三年级孩子现在就学到十一点,那么孩子到了五六年级,要熬到几点?孩子上了初中高中,又该怎么更加努力?
如果真的以如此方式考入了名牌大学,这些光环给她的益处更多?还是这十多年的紧张与焦虑对她身心负向影响更多?
名校中出现各种抑郁或者恶性事件的案例已经不少了,我们一定要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式让孩子去竞争和成长吗?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入清华北大,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高分!
但是,高考考出一个好成绩,绝不是从小学就开始高压政策、从一年级就熬夜才能实现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多关注在孩子的品质方面,比如:
独立性、感恩、乐观、自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
这些才是孩子成长的根基!根基稳了,这棵大树才能茁壮成长!
(否则,即使升入名校,他也无法拥抱幸福。)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这些根基品质上!
一旦孩子具备了这些品质,那么随着孩子长大,他自然就会明白什么对他更重要,他应该如何去做!而这种行动,就是他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更有动力,更有效率!
如果我们总是推着他前进,你会越推越累,总有一天你推不动!
我们要做的是,唤醒孩子内心的动力,让他用这些优秀的品质,会描绘自己优秀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