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是爆发出来的”,从这句话开始,让我带你进入《黑天鹅》的世界!
在进入电影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黑天鹅的故事:
有一个名词叫黑天鹅事件: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简单的抉择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雪灾,都证实了这一点。
从“黑天鹅事件”延伸到《黑天鹅》这部电影当中,简而言之,电影在讲述主人公nina从白天鹅走向黑天鹅的故事。这里黑天鹅并不是邪恶的象征,而是代表欲望、挣扎、不懦弱,和不掩饰。
nina的母亲年轻时也曾经是一个辉煌的芭蕾舞者,因沉湎情爱,生下私生女断送舞蹈生涯,因此她认为肉欲和性爱是毁灭性的,强迫女儿停留在十余岁的懵懂之中。对女儿怀有不正常的控制欲和扭曲的自以为最好的爱。这与《钢琴教师》中的畸形母女关系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不同的是,《钢琴教师》中的女主角艾莉嘉浸染在母亲的控制中形成一种施虐受虐结构模式,在情感中不但无法释放内心已经被深深格式化的情感,而是在关系中同样投射出自己与母亲之间类似的施虐与受虐模型,从而在关系中一步步走向毁灭。
《黑天鹅》中,最终nina尽管在成功的同时也失去了生命,但是我们看到了,nina在努力挣脱一种被控制的母女结构化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法转化,最终以分裂的方式将黑天鹅以完美的方式演绎了出来,却因为终将无法整合而毁灭。
电影中,对于nina的心灵旅程变化,徐娟用颜色的变化精微的洞察到了,从粉色到灰色再到黑色变化历程,而马贞团用荣格的炼金术更加深入的具象了这个过程:
死物质——黑色
从死到新生——绿色
物质继续成长,改变,最后来到初步的安放之处,叫初石(first stone)——银(白色)
白色再次破坏,死亡,变黑...再度恢复生命,红色或金色。
相信看过电影的朋友无不会对nina在变成黑天鹅之前那个血红的眼睛记忆犹新,在那血红的眼睛中,我看到的是一种蜕变,一股原初力量的蓄势待发!
心灵包括意识的自我和潜意识的情结及原型,意识的中心是自我,全人格的中心是自性。自性是全人格的中心,所以带有一种全人格感,这里的全,是人格当中意识及潜意识的统合,特别是自我与潜意识的统合。
自性作为一个中心,必然是人日常生活的统治灵魂。从自我(ego)的角度看自性,自性经验便是圣神经验,把自我一直在逃避的问题呈现给自我看。
nina可以用高超的技术将白天鹅演绎到极致,成为出演白天鹅的不二之选,这都让我们看到nina用自己强大的自我功能进行她的社会化和自我认同,这里马贞团对自我和自性的对比很好的呈现了nina的状况,强大的自我功能支撑着意识的结构,却无法完成意识与潜意识的统合,所以,nina无法演绎很天鹅,她无法将自己的本心表达出来,无法演绎出黑天鹅的那种诱惑、欲望和不屈的挣扎,而只是在技术上要求自己的完美和无懈可击。
超越功能:自我必须完全清醒,完全觉察,与潜意识意象接触时能够掌握自己的立场 。自我和潜意识创造出意象互动,两者在这一互动中要制造足够的张力,以便唤起超越功能。
个体化愈强,自性就愈强,自性一拥有力量,自我关注在自性上,把觉察力集中在自性呈现的中心位置就比较容易。
想象存在于完美精神中,幻想存在于身体之中。
幻想从未超越自己。想象含有心灵其他部分的资料,还会揭示下一步该走那一条路,幻想的内涵却是自我的需求、欲望,追求扩张。人若是在幻想中,便会沉溺在成为名作家,世人皆景崇之的想望之中。
这个过程完美的展现着nina最终完成黑天鹅演绎的过程,nina无法进行主动想象,无法进行与显意识意象的互动。潜意识在梦中或者在幻想中的意象呈现于nina意识中强大的自我功能无法统合,反而进行着一场场激烈的博弈,最后在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中,以幻想的方式进行潜意识意象的释放。
自性的形成永远不会完成,因为永远都有材料要整合到中心,但自性的力量会越来越强,他的声音和组织里终将占上优势地位,这是,自我不会放松下来,开始信任自性,热烈地展开与自性共同生活的宗教性生活。
我们的自我和意识必须处于完全清醒和觉察的状况下,去不断的与潜意识进行互动,在自我与潜意识的不断统合过程中完成自我超越,进行不断自性化的过程。
最后,引用一段来自网络,当我看到时当即被吸引的一句话:
“她内在的激情还未苏醒,她真正的、深处的自我尚未成形,只有被狂热的激情激发之后,他才能真正蜕变,绽露出蜷缩的翅膀。就像选手在竭尽全力冲刺前所做的一次深呼吸,她的生命正在停滞的休眠期里积蓄着力量,犹如沉睡的火山,一旦喷发,将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