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统企业借自身擅长的领域优势转型互联网;希望借助互联网转型,可以让企业摆脱成本泥潭和无序价格竞争的困境,却难实现长远发展,突破自身瓶颈,传统企业需要转变思维才能实现转型互联网建立长远竞争力的愿景。
传统企业的 “优势”变“劣势”思维抉择
曾接触过一家从事传统行业服务领域超过20年经验的公司,该公司90%的利润来自于单一行业的服务业务。公司的领导希望借助互联网进行转型,但思维上又不愿舍弃传统业务的优势,总是感觉公司现有业务的发展前景都不错,哪块业务也舍不得放手,简单粗暴的将原有业务搬上网络,导致公司互联网项目(产品)很多,无一例外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造成传统业务持续创造利润,互联网项目(产品)长期亏损,转型之路面临进退两难。
传统企业的思维模式追求大而全,互联网的爆发令传统企业主急于在互联网上寻找各种机会,片面的认为互联网什么都能做,只要把业务转移到互联网就能赚钱。殊不知,传统企业的优势直接转移到互联网,原有优势殆尽,随即变成劣势,思维难扭转,陷入两难抉择,这是目前很多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面临的困境。现在的互联网竞争激烈,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要学会把固有优势整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小、做精,不要追求覆盖所有的客户与业务,坚持不懈的专研一个领域。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必然经历阵痛期,甚至颠覆原有业务形态,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从战略到管理思维均需要改变。
一、有人才、无模式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产品部并不缺乏人才,许多传统企业互联网团队的人员均是来自互联网行业,甚至还有专家顾问。很好的团队,很糟的效果,这是因为传统企业主在转型互联网项目(产品)时没有考虑模式。例,传统企业业务是销售导向,销售人员一对一服务,互联网业务是点对面服务,需要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不能每个客户都特殊化处理,因此,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在互联网项目(产品)上线后是问题的集中爆发期。而且,传统企业主喜欢指挥员工,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人适合企业文化,合老板胃口,但传统企业主的意见是以个人喜好为出发点而非用户体验为出发点,有能力的互联网人才往往选择离开。
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首先要剥离不符合公司互联网发展方向的资产,资源,采用符合互联网规律的模式进行经营,逐步提升整合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要加强员工价值分析,而不是凭个人喜好判断员工的好坏。
二、有效率、无规则
互联网公司管理重视规则,公司运作的好与坏,首先要看公司管理规则。事实上,由于传统公司对于互联网的不了解,其团队人员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甚至互联网整个团队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互联网团队提出的设想与建议执行与否全凭企业主定夺,企业主对于互联网的战略,项目(产品)修改凭主观意愿,从不遵循规则。某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时,公司企业主对于互联网战略的决定仅凭传统行业的经验,项目立项无须市场调研,竞品分析,运营规划,全凭企业主感觉是否可行而定,该企业向笔者寻求帮助时发现,该企业的互联网产品居然5年立项了不下100个,真正形成所谓产品的只有一个。但团队的效率值得肯定,虽然立项很多,执行效率很高,只是频繁的更换方向与项目导致产品难产。其实,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团队可以是小规模,高效率的管理,比如将互联网团队架构调整为项目小组,这样对于产品产出好一些,迭代速度快一些点,管理更人性化一些,这样,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之路才顺畅一些。
三、重客户、轻体验
传统企业以销量结果为导向,经常深陷低价泥潭,因此也特别重视客户,常常因为客户的一句话让产品经理修改功能,根据主观意愿修改后的功能经常造成互联网用户不好的使用体验。
互联网项目(产品)是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某一客户提出异议的一部分。 传统企业在转型互联网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一点:传统业务的客户是有限的,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传统业务提供的服务(产品)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互联网项目(产品)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无法像传统业务去预测它的有限性,而且,互联网项目(产品)具有无限横纵向发展的可能性,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互联网项目(产品)给使用者所带来的价值,可以不在价格上竞争,一定要在提升使用价值上竞争。传统企业主一定要清楚明白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目的,到底是基于短期盈利/成本考虑还是基于更长远的价值考虑。
四、重运营、轻产能
传统企业追求产能规模化,虽有一定道理,显然,这是生产观念时代的思维产物。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命根不在产能而在于市场占有率,在于客户粘性。可惜的是,国内的很多传统企业都缺乏专门研究市场和行业的专业人才,互联网转型的项目(产品)完全凭老板个人经验和直觉。互联网必须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这样才能保持长效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