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爬到站,再到走、到跑,每一个学龄前的宝宝都逃不过「跌跌撞撞摔跟头」的命运。
他们站着站着就会撞到身边的沙发,他们走着走着就会一屁股坐下,他们甚至跑着跑着……自己的左腿会被自己的右腿绊倒。
因此,宝宝摔倒后要不要第一时间扶,很多家长对此产生困惑。然而你的第一反应决定TA会不会哭。
一、你的过度紧张,立马扶起宝宝
当小孩摔跤了,当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扶宝宝。
宝宝,你怎么了啊?怎么摔跤了?痛不痛?怎么会这么不小心?
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你的过度表现的情绪而吓哭的,并不是因为摔了特别痛哭的。
因为当小宝宝摔跤后,他会有1-2秒的空白时间,他们还小,不会判断自己伤的重不重?而是会去看家长的情绪,要是家长特别夸大其表情的时候,宝宝认为自己很严重,就会马上哭。
妈妈的表情有些害怕,看来我是摔得很严重。于是应该要启动了大哭模式。
毕竟,人总会有这种致命的关怀,并不是说不能关心,只是需要适当的关心和担心。
宝宝在小时候最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对于走路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妈妈就要判断孩子是否可以摔跟头,并且能够保证孩子一定的安全。
假如孩子摔跟头了,可以自己站起来,就让他靠自己站起来,然后母亲这时就要拍拍手,鼓励孩子,你一定可以的。通常孩子就会乐滋滋的站起来并奔向母亲的怀里。
这种鼓励式一定比你过度的紧张要好,本身就没有一定的安全,受伤不是说小心翼翼就能避免的,总会有意外的时候,紧张过度的情绪只会让孩子更加害怕谨慎。
二、责怪地板、责怪桌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看到一些宝宝哭泣时,妈妈在旁边说:宝宝不哭,没事,都怪它,我们打她。
其实家长这样的解释不利于孩子对于摔跤的理解,他一定会认为我的摔跤就是它造成的,应该对我的摔跤负责,正常情况下我不会摔得,都怪它!
你看,跌倒的责任本身就在于自个,而不是环境,这样的说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自我责任心的构成。
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孩子本身就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让他自己有尝试后得出结论的念头。
我们应该学习一些父母的做法,例如我们在教孩子学自行车时,总会在后面追着说:小心点,别摔倒,别太快了,慢点。而国外的父母则是给孩子戴上头盔和护腕,这样既能让孩子有成长的空间,也能减少父母对孩子的担心。
你想要让孩子成长就一定要沉得住气。
三、坚决不扶
据说现在流行“挫折式教育”,想要锻炼孩子的勇敢,不管你的孩子不小心跌倒时,还是在哭闹中,家长就在旁边,一点动摇都不会,就坚持着你所谓的“挫折式教育”原则。
并没有想过孩子没有起来的时候是因为什么,是他痛了摔伤了还是什么的,也没有过来扶一把,就坚定你的原则,让小孩从小缺乏安全感,也会变得更加冷漠不懂帮助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一定的成长且不缺安全感呢?
四、宝宝摔倒了,你可以这么做
①宝宝哭了,保持淡定,切记紧张
倘若你的孩子摔跤后哭了,那就是真的摔疼了。
这时候你保持冷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声就很紧张,你需要有能力把控局面,然后需要家长去检查宝宝的伤口。
②及时察觉宝宝情况
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及时察觉,要让宝宝知道爸妈已经看到你摔跤了,会保障事情不走向失控。
因此,孩子就会有得到父母给的安全感,不会立马就哭泣的。
如果坚决不扶,假装没有看到,可能会让宝宝进去非常不安全的状态,宝宝就会通过更大声的哭声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摔了要不要扶,看似是个生活中很小的问题,实则能够影响孩子生活习惯的大问题。不要忽略孩子的注意力,也不要过度的情绪。
孩子的成长总会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只要不是安全事故,父母都可以适度的反馈,能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