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休假的第26天,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和你说晚上好。喜欢就关注我。
妹妹从朋友家里淘了一大箱玩具和书,其中一把花边剪刀吸引了晨晨同学。
等不及我示范,她就要自己剪纸。
花边剪刀和普通剪刀的用力方式不太一样,晨晨同学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
起初很安静的研究,发现我和妈妈在旁边笑(我们只是觉得她的样子好玩),明显感觉她开始烦躁,我看她专注的样子很可爱,就想和王同学一起分享,没想到刚接通视频,她就粗暴的想关掉,口里念叨着不要看爸爸,不想爸爸……后来眼泪都出来了,我立即把手机拿开。
恰好妹妹看见这一幕,觉得很好玩,也笑起来,她更加生气了,大声吼着“出去,走开”……
我暗示大家都离开,轻声说:”妈妈和你一起来剪,可以吗?“她快速用手擦干了眼泪,说可以。
我握着她的手示范了几次,然后让她独立操作,只是在剪下来的那一瞬间我暗暗用了点力气,成功后,她兴奋的和我击掌。
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而在生活中,面对孩子,我们习惯了引导和控制,不习惯跟随,当然我也不例外。所以更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打扰孩子,就像剪纸事件,及时感觉到是我们打扰到了晨晨同学,才让这个小插曲以笑声收场。
前几天去逛超市,有个小男孩被一对老年人的小狗吸引了,一直追着看,老年人和善的示意孩子可以和小狗玩。但是小男孩的妈妈嘴里一直说着狗狗会咬人,很生硬的要带小男孩走开,小男孩不想走,一直回头看,最后大声哭起来,那个妈妈索性直接把孩子抱起来快速离开。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和心灵的节奏,小男孩喜欢狗狗,而且确保看狗狗是安全的,妈妈完全可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心意看,也许孩子就是看那么一会,就会是一段快乐的记忆。
晨晨同学每天都要喝酸奶,以前吸管都是我帮她打开,今天她忽然要自己打开,我习惯性的抢过来,后来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就让她自己打开。她用手尝试了好几次都是打不开的,我正犹豫要不要帮忙,她忽然用牙齿咬开了,还不忘记问我:宝宝棒吧?
尊重孩子的自我、孩子的空间和自由,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不去打扰她的自由发展,跟随着孩子成长的节奏和心灵的节奏,陪伴着她慢慢长大.
这些陪伴晨晨的日子,越来越感觉到跟着孩子成长的节奏是多么重要。
前几天陪妈妈和妹妹出去办事,路上晨晨同学迷恋上了用小树枝插在雪地里的游戏,插进去取出来,然后换不同的位置又插进去取出来……要是以前的我,因为办事赶时间,肯定是直接抱着她就走了。
这一次,我让妈妈和妹妹先走。我留下来陪晨晨同学玩这个游戏。就那样牵着她的手,看她一遍一遍重复这个动作,我看了下时间,估计有30多分钟。
想想以前,每次周末陪她出去,都是匆匆忙忙,行程都是安排好的,她也许曾留恋一棵小草,或者好奇路边的某一块石头,而我们,压根都没有注意到。
因为在房后面的草坪上堆了个雪人,所以晨晨同学每天都要站在窗台上看一会。
有一天,有个小麻雀恰好在地上找食吃。然后,我们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妈妈,有个胖胖的小鸟!“
”是啊,胖胖的小鸟!“
”妈妈,你看小鸟胖胖的!“
这一组对话一直重复,直到小鸟飞走了。
”妈妈,小鸟去哪里了?“
”小鸟找它妈妈去了。“
”它妈妈在那里?“
”小鸟的妈妈在它们自己的家里。“
”小鸟的家在哪里?“
”小鸟的家在一棵树上,具体那棵树,我就不知道了!“
这一组对话一直重复,直到最后我问她,还有问题吗?她若有所思的说,没有问题了。
想来,无意中,我应该是跟随了孩子心灵的节奏。
陪伴,不是对孩子指手画脚,最好的陪伴,是我在你身边,却不打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