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个难题,说难不难,说易可也不易。譬如我们上学时,那些笔记做的满满的学生,未必考试就胜于笔记本上空无一字的学生。记而不知用不会用,记了也没用。这恰也是教育的偏颇,往往老师给学生的忠告是“学,努力学!”却忘了告诫或教其“学以致用”。
读书写作也是如此,读了不用或不知用,不知如何用,等于没用。此类问题,比流行感冒还流行。往往我见有人说速读,限时读完多少本书之类的,他以为这是练武功,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有快的好处,但快必不全,不全则不细。若纯读而以求掌握其观点、故事梗概,快也无妨。
但如果也要写,读快书,说句自寻死路也不为过。
譬如我们不用动手,而纯以想象,在脑海里编一个故事,想一个画面,其实甚为容易,但要把这故事、这画面写出来,大不容易,惟有临渊羡鱼、书到用书方恨少之叹。
道理也很简单,故事梗概和画面,只是骨架,但完整的作品,必是有骨有肉的。所以,能把故事大纲写几万字的人,未必写得出一万字的好小说。骨骼虽然不能少,可是有血有肉的,才是活物。无血无肉,那是干尸。
写作,无论你是要表明观点还是要发挥思想,必是细细描摹,有血有肉的呈现,才能把观点、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讲故事,并非只需要讲一个人从小如何长大如何最后如何,它终究是在写人,人必是有心的,有灵和魂的,这些都是寄托于血肉甚至本身就是血肉的,并非只有骨骼。假设给你一架骨骼看,除了学医的,恐怕无人能看出来什么门道,反倒是吓了一跳。但是给你一副有血有肉的人体画,虽然骨骼还是那个骨骼,可是有意境。蒙娜丽莎脸上的微笑,我们可以浮想联翩,但蒙娜丽莎的头骨,跟其他骷髅比起来,那是爷俩比鸡巴——一个鸟样。
而我们多数时候见人写的小说或文章,只是“干尸”而已。
血肉是从生活、经历、读书、思考中而来。“快”字,解决不了血肉问题,譬如冲动往往是情绪极快的时候,但冲动的结果往往令人后悔。
也见过一些人分享写作和读书事,分来分去,听众观众享到的只有他是如何打造“干尸”的“奋斗历程”,既无可学之处,亦无致用之法。所以,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在生活、经历、读书、思考中多注意血肉问题,必有帮助。
这问题说起来也挺“干尸”。试举几例说明。
《围城》中描写李梅亭跟妓女搭讪而寻求买汽车票,这一招大出同行的赵辛楣和方鸿渐的意外,李梅亭很是得意,钱锺书的描写如下——
“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真有你的!所以也不谦虚说:我知道这种女人路数多,有时候用得着她们,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
我在微信读书上看见有很多人为这个比喻写想法,大赞钱锺书奇思妙想。确实是奇思妙想。《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一直在想钱锺书的奇思妙想从何而来,譬如““李先生恨不能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真有你的!”这句描述的奇思妙想,实际上从读书中而来,钱锺书学以致用而已。
董若雨的《西游补》中写孙悟空被一个老人救了出来,老人忽然跟孙悟空合体,原来这个老人便是孙悟空自己的真神,于是孙悟空“慌忙唱了个大唱喏(re,三声),拜谢自家。”
钱锺书即从此书中学来,而描写自己笔下的人物时,读以致用,贴切奇妙。钱锺书有篇文章——《小说识小》——这篇文章类似于读小说的笔记,其中记载了此事,他觉得孙悟空此语“曲尽心理”(描写心理很详尽到位)。并且,钱锺书特意说:“人之自负才能本领者,每作一事,成一文,津津自道,恨不能现身外身,于自家唱喏拜谢,香花供奉,匪特我我周旋,形神酬答而已。”
钱锺书的文字略有点文言味,这句话说成大白话就是——自负有本事的人,每干成一件事,写出一篇文,就念念叨叨到处分享,恨不得能用孙悟空化身的本事,化出一个自己来,对着自己作揖称赞,对自己膜拜烧香拍马屁,这并非仅仅是为了礼仪上的应酬答谢而已,而是他们心里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的“自负”在作祟。
钱锺书还嫌不够,对这个心理揣摩大加赞赏之外,还举了很多佐证,说陈松山《明诗纪事》中蔡羽之下引文《太湖备考》云:“陶周望云:羽置大镜南面,遇著书得意,辄正衣冠北面向镜拜誉其影曰:易洞先生,尔言何妙!吾今拜先生矣!”(陶周望说,蔡羽弄了一面大镜子朝南放着,每每写出一篇文章,自我感觉写得不错,就穿西装打领带扶正帽子刷牙洗脸对着镜子作揖叩拜,赞扬镜子里的自己说:易洞先生,你咋这么牛逼能写得这么好,我真是敬服膜拜先生您啊!——易洞,就是蔡羽的字,因为蔡羽以善《周易》自负,所以称自己为“易洞先生”,意思是,洞察了《易经》。)
这是中国人的,钱锺书还写了一个外国人,说德西昆《全集》中写了一个人,非常敬畏自己,只佩服自己,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狗屎,这人有多崇拜自己呢?他每次说到英文词的我,也就是“I”时,都先停下来,脱掉帽子,鞠躬才行。(对“我”(“I”)鞠躬)。——这很像动不动分享自己出书或写的狗尾文阅读量高的人的心理了!
钱锺书读书真是多,看这笔记,足以让人叹服。但我们更该叹服他读以致用的本事,《围城》里关于李梅亭那个心理的描述,明显从钱锺书平日里读书仔细读、仔细记、仔细思考的结果而来。读以致用,钱锺书真是代表。
容老衲先拜谢一下自己,老衲读书,便能发现这一层,别人不成。😂
然话说回来,要发现这一层,非得用心细读细思善记忆总结不成,快是没用的,尤其男人,快了不好。
《围城》里这种读以致用的光芒到处都是,譬如李梅亭跟一个寡妇的佣人兼情夫吵架,
李梅亭说:猪猡!你骂谁?
佣人说:骂你这猪猡!
李梅亭说:猪猡骂我!
佣人说:我骂猪猡!
钱锺书的描写是——两人“鸡生蛋”“蛋生鸡”的句法练习没有了期。
本来繁复的无聊的对话,被他化用一个生物怪题,彻底描写到位。
譬如《围城》里写赵辛楣想念甩了自己跟别人结婚的苏小姐而跟方鸿渐就“想念”这个问题聊天,
方鸿渐说:“那时候也许苏小姐真在梦见你,所以你会忽然想到她。”
赵辛楣说:“人家那里有工夫梦到我这种孤魂野鬼。并且他已经是曹元朗的人了,要梦见我就是对她丈夫的不忠。”(注:注意“孤魂野鬼”四字,实是说自己无人爱、分手后的孤单心酸。)
方鸿渐瞧他正经样儿,笑得打跌道:“你这位政治家真是独裁的作风!谁做你的太太,做梦也不能自由,你要派特务工作人员去侦察她的潜意识。”
方鸿渐这句话,这种“灵感”,实际上来自钱锺书非常爱读的一本书——《笑林广记》,其中有一则笑话便是讲一个怕老婆的男人做梦有女人,而夫人不许他做梦有女人,他宣扬从此不睡觉。(《笑林广记殊禀部》——有一个人怕老婆。有一晚做梦竟然笑出声来,妻子摇醒了他,问:“你梦见啥了?这么高兴!”丈夫不敢说谎,说:“梦见我娶了个小妾。”妻大怒,罚他跪搓板于床下,自己下床去找“家法棍”,想打丈夫。丈夫说:“梦里的事,怎能当真?”妻子说:“什么梦都可以做,这种梦不许你做。”丈夫说:“以后不做不就是了。”妻子说:“你在梦里做,我咋知道你做没做?”丈夫说:“既然如此,以后我夜夜醒到天明,再也不睡就是了。”)
这是读了书,把这种灵感反用而已。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蓉是个非常聪明的角色,郭靖背他上山求一灯大师疗伤,朱子柳拦路,出三个题目让她答,其中有一副对联——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黄蓉对——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这对联出自明代冯梦龙的《古今谭概》,金庸、钱锺书都很喜欢这本书,但直接引用,比较生硬,所以金庸的描述是——
那书生见难倒了她,甚是得意,只怕黄蓉反过来问他,于是说在头里:“这一联本来极难,我也对不工稳。不过咱们话说在先,小姑娘既然对不出,只好请回了。”
…………
原来当年黄药师作此对时,陈玄风、曲灵风、陆乘风、冯默风四弟子随侍在侧,黄药师以此与四弟子开个玩笑。其时黄蓉尚未出世,后来听父亲谈及,今日却拿来移用到渔、樵、耕、读四人身上。
这就是活学活用了,用得很圆满。实际上,如果熟悉四大名著,会发现金庸的小说中,有很多活灵活现的化用《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的地方,都很成功。
这就要求对书细读、苦读,揣摩透了才行。
实际上,即便是名著本身,也是活学活用的多,譬如《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其实这种借鉴的方法,在《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中,孙坚便已经用过——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孙)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当日正值顺风,(孙)坚令军士一起放箭。”
后来诸葛亮草船借箭,跟这个差不多,只不过诸葛亮在船上扎草人,孙坚直接用木船而已,诸葛亮有雾掩护,孙坚没有而已。黄祖军只顾放箭,曹操军也是只顾放箭;孙坚三天得箭十数万,诸葛亮也是三天得箭十数万。诸葛亮出山时,孙坚已死,但相信诸葛亮可能听说过孙坚借箭的事情,所以“借用”此计。但曹操之精明,非黄祖可比,诸葛亮之聪明也更胜孙坚,所以加入了周瑜逼、曹操能、有大雾等,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好而已。事虽相同,但表现的人物不同。
但相信大部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只知道诸葛亮草船借箭,根本不知道孙坚借箭的事情。这等读书,也是白读,读了也不会用。
所以,读书不在读得多不多,得看怎么读,一本书,读过四五遍以上,方可说读过。想要读以致用,那需要更多次,还要脑子灵。否则,就当个吃瓜群主,只看热闹,千万别去写作了,丢人!
—————end—————
(本文首发公众号“爱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