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
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以及攻击欲。简单来说,就是孩子想占有父母中异性的一方,而对同性一方产生嫉妒和竞争。
2-处理这个复杂的难题的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
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可以接受,但不要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就是,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掌握这个原则就好。
3-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期的这个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父亲竞争母亲,而感觉到罪恶。
接下来,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就会启动“ 认同 ”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也就是说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
在弗洛伊德看来,社会文化规范也会成为超我的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设想中,本我和野性,真成了要被约束的力量,要把父亲和社会文化规范的超我所驯服,甚至像是压服。但如果真是压服的话,就会导致很多心理疾病。
温尼科特就认为,三岁前的心理基础,是孩子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因为如果三岁前养育得好的话,孩子内心中的恨会比较少,这样在对异性父母表达竞争、嫉妒和恨时,就比较轻,于是就比较好化解了。
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的妈妈”的概念,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在三岁前得到了“足够好的妈妈”的养育,那么就可以免于各种心理疾病。
4-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果发展得好,就会发展出一些好的心理来。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是竞争与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这两个基础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
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既需要得到鼓励,又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俄狄浦斯期是在锻炼竞争性,父母不要总是赢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当地输给他们,把竞争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孩子的竞争性得以良好发展。
对孩子们来说,有时她们觉得自己强,有时她们是平等的,有时则清醒地认识到,她们是孩子,爸爸妈妈是强大的大人。这是竞争性完整的表达,如果孩子在6岁前得到的是这种基本感觉,可以免于一些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