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是几年前网购的。完全是冲着这个书名下的单,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眼前一亮,我心里的种种人生困惑,归根结底不都是内心有冲突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内心的冲突呢?
买来后兴冲冲地翻了翻,却发现主要是谈神经症病人的,大为失望,加之毕竟是本学术著作,也不会很容易读,我就把书搁一边了。
2017年里我终于下决心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并且读完了。
02
读之前,对于本书作者卡伦•霍妮连名字也没听过,读后才知道她和她的理论与弗洛伊德、弗洛姆、荣格等心理学大师都有关。
她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与弗洛伊德思想有重要的区别,还因此被赶出了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自己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亲任所长。她与《爱的艺术》作者弗洛姆曾相恋数年后分手。
读完后,才发现自己的第一印象大错特错。虽然主要以神经病人为例,但几乎处处都有我自己和身边许多人的影子。虽然是本学术著作,但并不晦涩,平易简洁,且条理清晰,读来并不费力。
03
本书主要谈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假解决和不解决的危害及解决冲突的解决办法。
她认为人的基本冲突由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三种态度之间的矛盾构成,基本冲突引发了三种神经症人格,即屈从型,攻击型,孤立型。这三种基本人格在我们自己和周围人身上都可以见到,只是一般没有达到病态程度。
为解决冲突,人在潜意识中会进行种种错误的尝试。比如掩盖,其实屈从型的人身上也有攻击性倾向,不过他会拼命去压制,攻击型的人内心也有对温情的向往,他同样会本能地去压制。
美化自我的“理想化意象”和推卸责任的“外化”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见。如有的人把幻想当成梦想,有人把“美颜”化了的形象当成真实的自我,导致自恋或者自暴自弃。我们常常对别人身上表露出与自己类似的缺点尤其敏感和恼怒,如望子成龙的父母们。
带着冲突生活会带来很多危害,如恐惧、人格衰竭、绝望、虐待狂趋势等。在人格衰竭中作者指出如抑郁、酗酒、癫痫、痴呆等都有可能由此而来。它还会带来精力浪费,让人遇事犹豫不决、办事无效率,或者让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劲而变得无精打采地怠惰。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分析为了解决冲突所进行的种种错误尝试,这些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尝试,实际却常常加剧并制造新的冲突,也让人意识不到冲突的存在。因此在治疗中,作者认为要先检查和处理错误的努力方法,再对冲突本身进行处理。
04
霍妮主张用以文化决定论取代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这是她与弗洛伊德的最大不同,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我对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也不赞同,但也一直认为人的基本冲突是理智与欲望之间的矛盾,在本书中霍妮却认为人的基本冲突来自于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追求的主要是安全感而不是满足,这有点让我惊讶。
也因此,她对解决人的内心冲突比弗氏更乐观,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欲望注定要受苦,最多是升华,作者则认为人有能力变得更好。
与此相关的,对目前流行的对童年经历的过分追溯,本书也提出了批评,她认为人的基本冲突来源于童年经历,但过分追溯其实是外化责任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会让人认为自己永远被童年经历限定。
其实霍妮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母亲则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她能提出这种观点实属难得。
另外,霍妮在书中对道德的重视,对弗洛伊德倡导的排除道德观的所谓“忠于科学”的态度观点也是一种反驳。
05
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总是会想到自己与身边的人,但对最后的解决冲突的结论感觉有些失望,只有心理医生对病人的分析过程,没有具体的方法步骤。
读完本书后觉得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冲突的存在,但对于如何解决冲突仍感困惑。
一段时间后,对有关章节进行了仔细地再阅读,猛然醒悟:关于如何正确处理冲突,作者已在书中作出明确建议,那就是要明白自己的真实感情和信念。
作者指出,要认识到冲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决策,并非易事,当冲突是关于生活的基本问题时就更为艰难,但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活力,就能够解决它。
这要求我们首先必须明白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还必须具备一套包括信念道德观在内的价值观念,最后还要愿意并有能力对决策负责。
什么是真实?电影《无问西东》中的清华大学学生吴岭澜,文科好却执意选择理科,结果成绩挂科被学校劝转文科,内心彷徨不已,梅校长要他不要忘记真实,他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校长答道: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我们内心的冲突》帮我们认识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对如何解决冲突也给了我们启发和信心,但这本书并不能直接帮助我们作出正确或者说合理的选择,因为这要靠我们自己。
我们必须敢于正视我们自己内心的冲突,并在其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内心的冲突,真正收获内心的和谐与完整。
就如电影《无问西东》片尾所说:听从你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