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6年竟然已经过去一半了,回顾过去的半年,是不是离梦想又远了些呢?年初雄心勃勃立下的目标完成了几件,想起来是不是有些脸疼呢?我们总是想的很多做得很少,计划很多完成很少,一味地任时间从指缝里溜走,失败时嗟叹时不我待。
这真的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吗?《把时间当作朋友》却说,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制定某一项计划的时候,难免会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比如在制定某门考试的复习计划时,我们写到“每天复习10小时”,效果往往不佳;又如我们打算用每天下班到睡前的几个小时学英语,很可能看了两集电视剧。
我们计划的时间并不是可利用的时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的有效时间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多。如果你一天的有效时间是10个小时,学习型的计划会用3个小时娱乐,7个小时复习,休闲型的计划则相反,如果你能切实的把有效时间利用起来,胜过强忍着挨过10个小时,脑袋反而空空。
针对有效时间制定的目标往往更切实可行,所以说要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的完成度,自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究竟要做到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1.不要纠结要去做
有多少时候我们是败给了自己的纠结,在做与不做之间游移,最后不了了之。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际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管住自己畏难的心,控制遇到困难的逃避倾向。不要稍稍遇到挫折就犹豫,“这果然是很艰难”,“不可能达成的任务”,进而又陷入了纠结的圈子。要知道绝大多少的任务都是枯燥而无趣的,你所期待的有创意的部分也许连1%都不到。
曾国藩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也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跟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做的事,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过去了,绝不留恋它。能做到这一点,你已经在自我管理的路上了。
2.有方法不要蛮干
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虑相关的3个方面,内容,原因,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方面中最为关键的实际上不是内容,也不是原因,而是方法。因为任务的内容与原因往往不言自明,而方法却并非唾手可得。
书中已背单词为例,当我们把目标任务拆分的足够细化,足够具体,方法就已经显现出来了。通过关注方法去反复拆分任务,最终确定每一个子任务都是可完成的,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功课。当我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会变得更踏实,也更关注于现实。
3.独立思考很重要
独立思考,说起来很简单,但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们在这个时代里被冲刷了太久,有些思维早已经固化了,哪条路都好像已经有人走过了,哪条路都好像似是而非,于是我们觉得我们在思考,不过就是因循守旧或者一厢情愿罢了。
古希腊讲思辨,而我们讲天地君亲师,从来就缺乏批判性的角度,思维早早就被固化了。独立思考也不过是跳出固有的模式,遇事多想一下,“为什么?”,“是这样的吗?”
很多人因为怕麻烦规避风险,选择“迷信权威”,这件事的思维谬误在于:
(1)权威不一定正确
(2)对权威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3)权威可能别有用心
(4)权威并不存在
从逻辑的角度来说,A推导出B,并不代表B能推导出A,只能由非B推导出非A。举例来说,“小明在上学”并不能推导出“在上学的是小明”,只能推导出没在上学的不是小明。
当你习惯里独立思考,会发现它其实是一把钥匙,长久看来其实节省了很多时间。
“很多人就是这样,坚持拒绝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逻辑方面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有豁然开朗之感,这章值得一读再读。
4.不要忘了提升心智
书中说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也包括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为学习而像病毒一样疯狂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应的大幅增长。
究竟要如何提升心智?开窍?顿悟?还是打破旧格局?
一曰读书,二曰历事。这世上大多数都是平常人,无法通过旁观而迅速习得知识,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因为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无保底”,当有一天自我构建完全了,心智也就开启了。
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