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一篇《罗振宇的骗局》刷屏,文章描述了一个普通如你我一样的小青年刘刚,一边挤地铁上班加班,一边勤奋刻苦疯狂学习,一边幻想着实现快速崛起。
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晨闹钟响起。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
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
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
“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
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
“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
他又点开了“在行”,
“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
“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
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
“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
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文章讲我们这一代人犯了知识焦虑症,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文章指出:其实,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
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其次,它传授的知识常常“药不对症”。
再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罗振宇有本书叫《我懂你的知识焦虑》,他不断挑逗你,给你制造焦虑,让你你陷入“焦虑—购买—焦虑—购买”的恶性循环中。
而罗振宇们,通过贩卖碎片化知识和焦虑,赚得盆满钵满,大部分人就成了知识付费的韭菜,任人收割,除了焦虑,什么都没有得到。
我们的时代:信息爆炸,注意力缺失
据说,人类在公元2000年以前的200万年时间里产生的知识和信息,如果放到电脑里,所需要的容量,大约相当于现在一天产生信息的容量。
随着信息时代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我们迎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
其实,信息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增加。
在我们的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其实非常有限。
信息快速更新,给我们造成了知识快速迭代升级的假象,那些触及本质的元知识,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
如今,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分散,我在深度解读《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书中讲过,我们总是被频繁地打断,被各种信息源吸引,更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干扰对我们的影响。
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们学会某一项本领、精进某一项工作,都需要百分百运用注意力才能做好。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一刻聚焦,要么是电话短信打断,要么是微信QQ打乱,要么是今日头条或者抖音反复来纠缠,总之总有东西在牵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的内心不得安宁。
还有一种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是内心的念头,这些念头也总跳出来扰乱我们的内心。
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贪多求快,没有一丁点儿耐心,恨不得所有的东西都要干货,恨不得所有的知识都嚼碎了端到手里,每天看似勤奋,实则徒劳无功。
殊不知所有的知识都是由理念、方法、工具三个部分组成。我们眼睛里如果总是盯着干货不放,对所谓的方法、工具两眼放光,对理念弃之不顾,其实,一直是在舍本求末。
我见过很多人读书,对书籍前面的理念直接跳过,翻到讲具体操作方法的部分,然后围绕具体操作翻来倒去写读书笔记,写分享PPT,而实际对于理念一知半解,对来龙去脉完全无知,这样的干货知识,没有理念的支撑,就算学到了,也无法完全弄懂弄通,也无法改变我们的行为,将所学转化为所用。
为什么你听过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世界上的道理很多,我们可能听某一个说法的时候,觉得非常有道理;听某一次讲座的时候,感觉热血沸腾。但是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自己的认知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思维并没有升级、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仍然在原地踏步。
为什么你听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课程、阅读了那么多经典著作,依然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呢,因为你一直在假学习、假阅读。
你顶多算是知道,并没有学到,更谈不上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我看很多人,一天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两三天学完一套音频课程,输出一篇学习心得(或者学习干货),这样快速的阅读和学习,真的能GET到书(课程)中的精华吗?留给思考、践行多少时间呢?还是说仅仅知道了一些概念?
如果仅仅知道了这些概念,它又如何能对你的生活做出指导呢。
这样的快速阅读和快速学习,还不如深度阅读它的一篇前言来得实在。
我极其反对快速阅读,而提倡深度阅读。慢下来阅读一些经典,将这些经典的每一章、每一段都读懂弄通,然后细分出理念、从理念生发出来的方法、工具,根据这些理念去做深度反思,去罗列下一步行动,这样的阅读,才是最有效的阅读,也正是这样的阅读,很容易区分出哪些书是经典,哪些书是在凑字数骗稿费。
如何做到深度阅读?
少即是多,慢即是快。
那些对你生活产生不了任何价值的书,不读也罢,我们人类社会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经典,如果你愿意,总能找到值得深度阅读的书。
具体怎么读?
第一步,画出全书的思维导图。每一段,每一个核心词,每一句打动你的话,都不要漏掉,全部收录在这张思维导图里。这一步很关键,你的大脑就像一台扫描仪一样,对于每一句话,都不放过,都转化为关键词,变成思维导图的分支。我的建议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一天画1个小节,不要贪多求快赶时间。(思维导图怎么画?去网上看看免费教程,半小时能上手。)
第二步,修改思维导图。对着已经画好的思维导图,合并同类相,修改内在逻辑,形成自己的逻辑。
第三步,对着思维导图复述这一章(或者这一小节)所讲的内容。一般来说,如果你的导图做的好,复述出来是非常容易的。这样的复述过程就是将书本内容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
第四步,提炼出书中提到的理念、方法、工具。这一部分一目了然,很多人追求的干货,也就在这一部分,其实,如果我们愿意,把这些读书笔记拿出来,贴到简书里,就是一篇干货文章了,但我要说的是,这些干货是我的干货,不是你的干货,是我梳理出来的,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第五步,对提炼出来的理念、方法进行深度反思。这一步非常关键,但凡打动你的理念和方法,都要深度反思,这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将书本知识和自己这个个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微妙,最容易让你豁然开朗。具体怎么反思,我这里简单提一下,有一个GROW模型的反思,非常有效,从四个方面着手反思:你对这个理念是否认同、你现在的处境是什么、你和这个理念之间的差距、你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理念。
第六步,通过上面的分析,整理出下一步行动。下一步行动包括当下可以做的下一步行动和未来可以做的下一步行动,然后把这些行动放进你的日历和清单软件,避免遗忘。
第七步,刻意练习这些下一步行动,直到形成习惯。很多人理解的10000小时原理是有偏差的,并不是说时间学够10000小时之后就能精通,而是需要通过精细地刻意练习10000小时才能成为高手的,刻意练习需要细化每一个步骤,去反复习得每一个技术,举例来说,职业的《王者荣耀》玩家和业余玩家可能同时玩了10000小时,职业玩家细化到每一个步骤的练习,区分每一件装备的差异,去理解每一个英雄的区别,业余玩家可能就是怎么玩得顺手怎么玩。同样是10000小时,最后的水平天壤之别。
通过以上七步的深度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每一本书的内涵,将读过的书转化为你的行动,你的生活,你的气质。
那么多优秀的书,那么多智慧的积淀,等着我们用一颗平静的心和深度阅读的心态去开启。
那些智慧,远比那些付费音频课程来得深刻!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