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己对小学六年的教材系统了解之后,在备课或者研究问题时,更愿意将其所研究的问题系统化,或者尽可能找到相关联的地方,这样更有助于把握自己的教学,尽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钟表问题是二年级教学的难点,看似就在我们身边,然而,无论是简单到读钟面时间,还是计算时针、分针重合次数问题,孩子们都会不同程度的感到困难。接下来是我对钟面里的数学问题一些思考和积累。
01一年级
义务阶段的孩子们最先接触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而这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
1、认识钟面有12个数字宝宝有序排列。
2、认识时针、分钟。
3、学生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拨一拨等学习方式,发现看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对于“整时多一点”,或者“接近整时”学生能够有所区分。
02二年级
在学习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孩子们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学生自然与时间联系起来。有孩子在日记中写到:“钟面上3时整和9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角是直角,1时,2时、10时、11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锐角,4时、5时、7时、8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钝角 。”
二年级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的学习,则难度增加了很多。 在这个单元里,学生要掌握:
1、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有时针和分针,还有12大格,60小格。
2、认识时和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5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
3、会认读时间。可以先看时针,时针的位置确定是“几时”,再看分针,分针的位置确定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4、时间的两种书写形式。比如7时15分,也可以写成7:15。
5、利用时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根据所给出的情景判断某个时间做什么事情。
在这个单元里,开始注重思想方法的推理运用,所接触的题目综合性更强。
例1:
(1)分针从数字“2”走到“5”走了几分钟?
(2)时针从数字“2”走到“5”走了几小时?
(3)分针从数字“10”走到“3”走了几分钟?
(4)时针从数字“10”走到“3”走了几小时?
要解决这几个问题,都可以分两步思考。第一步:走了几大格,用减法或者数数的方法;第二步:走几分钟或几小时,用乘法。
比如:
(1)分针从数字“2”走到“5”走了5-2=3大格,因为每一大格是5分钟,所以一共走了3×5=15分钟。
(2)时针从数字“2”走到“5”走了5-2=3大格,因为每1大格是1小时,所以一共走了1×5=5小时。
解决完(1)(2)题后,如果学生总结的是“大数—小数”,则对于第(3)(4)题,这样的思路一定是错的。当错误出现后,在寻求错误原因时,使学生慢慢厘清求几大格就是用“终点数字—起点数字。”从而将看似不同的两类题找到相通之处,使问题变的简单。
而学生则会有疑问,“终点数字3减起点时间10怎么减?”在解决问题需求中获取新知,接下来我们会学到24时计时法。
与此相通的知识点,还可以是在直尺上。比如:计算数字2到数字5之间有几厘米,或者读物体长度等方面。
例2:
(1)小明从8:10分开始写作业,到9:20分结束,一共写了多长时间?
(2)小明从8时30分开始写作业,到9:20分结束,一共写了多长时间?
这两道题都是计算经过时长,但完全可以和第二单元的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相通,列竖式更容易解决。
例3:从12:00—8:00,时针与分针会重合几次?
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并不用掌握重合的具体时刻,而仅仅是能表达清楚重合几次,为什么会重合?
若这个问题放在五六年级,由于孩子们四年级学习了《角的度量》,知道一个圆周360度,那么钟面上1大格30度,1小格6度,1分钟分针走6度,时针走0.5度。再与五年级追击问题,分数等知识相结合,便可以求得时针与分针重合的具体时刻。
从上图重合时刻可以看出,当分针走60分时,正好时针也回到12时。那么题目的答案从12时到8时,一共重回8次,但这8次是否和你想象中的8次一样呢?
看似解决的是钟面里的数学问题,其实与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等知识点的应用都是相通的。
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不仅在钟面上存在诸多数学问题,钟表里也同样蕴含着奇妙的数学与灿烂的文化,比如计时原理,时间循环,等等。
时间是一种循环,可是,时间里的我们却不是循环。 愿我们在时钟这种无限的运动中,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惊觉生命的短暂,珍惜时间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