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悟空传》大概有十多年前了,记得当初的一个感觉是感触很深,特别是那句经典的一段话:“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深深刻在脑海里。而今再次重读《悟空传》还是有所期待的,但又打下一个疑问:在《西游记》加上电视剧如此经典的人物塑造+故事背景下,作者如何重新解构,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唐僧师徒,特别是悟空的形象?
初读该书序及前几章,感觉完全找不到该书主线或者脉络,与《西游记》相比,书中增加了新的人物、动物角色,比如老树、松鼠、阿瑶、紫霞等等,人物性格也有所改变,比如沙僧变得冷嘲热讽起来,前几章叙述也是碎片化,这一下虽让我有些许迷糊,但还是与原有的西游记独立出来,感觉是另一个西游故事,另一个唐僧团队。对作者这种写法还是比较赞赏的。
但是,当读完二十章,也就是除去番外篇,悟空传的故事已然结束,整体下来却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惊艳与深刻感触,总体印象大概是这本书写了唐僧师徒5人(包括小白龙)在爱情、生命、自我、欲望等方面的思索与突破,最终实现涅槃。结局虽然意外,但没有感到惊喜,甚至在读的过程中感觉故事的高潮刚起来又马上结束了。
读后,翻开豆瓣读书,看到对该书还是有一些负面评价的,比如傻、装、假、做,四大皆空;故事讲的极其混乱,对话明明很弱智很做作却偏偏一副很有哲理的装逼样;故作深沉;虚无主义等等。
为什么前后相隔十几年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不一样?是我变了还是西游变了?细细思索,原因是我也变了,西游也变了;我变的是十几年之后知识积累不同了,西游变的是,目前太多的西游解读,已经有一定的审美疲劳了。比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除妖传》,《大圣归来》以及郭富城、甄子丹等人拍的电影等等。
愈来愈多的西游电影对《西游记》进行了重构,加入了很多爱情因素,而周星驰的西游系列电影更是解构得很彻底,师徒四人性格、角色颠覆,故事中又夹杂了每个人对自我、生命、目标等的思考与重生,因此当我再次重读《悟空传》时,面对作者这种写法就有些见怪不怪了,甚至读到紫霞的时候总会有跳出感,脑子出来的是《大话西游》,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评价认为此书有些“装”的原因。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此书的评价取决于每个人心中对西游的那份感情,是最原始的纯净的印象,还是经过影视剧过滤后的复杂心态?其实变的不是西游,而是你自己,已非当年的你了。
是我变了?还是西游变了?——再读《悟空传》感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