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从击石生火这一现象联想到学习的重要性,诗的首联就说石头上本来是没有烟火的,你只有去击打了它,它才会因为碰撞摩擦产生火花。
诗人或许是偶然遇到有所思考,或许是因为读书的时候联想到了,所以从这个现象开始紧接着在颔联话题就转到了人,说是人只有去学习了,才开始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如果不去学习的话,知识不会自动进入你的脑子,你也不会自动的明白道理。
前面两联将学习与“击石”、“道”与“烟、火”做了类比,都需要去主动的接触才能产生作用。
为什么这样呢?诗人在颈联就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自己去运用、实践,别人的知识如果你不去实践、运用,也还只是别人的知识,并不能转化成你的知识。
颈联说的跟我们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很像:“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你仅仅是知道了,但是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为什么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它有道理?道理在哪里?
二是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是你并没有按照知道的道理去做,这样你也还只是得到道理表面上说的,并没能去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
以上两种原因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许多道理,明白的道理还只是别人的道理,所以过不好这一生。
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以下方法:
1、多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道理有道理?它有道理在什么地方?有没有什么地方它并不适用的?你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道理背后的逻辑,你才算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
2、列出这个道理可以使用到的场景,想一想在这些场景中自己可以怎样运用这个道理,写出来,照着去练习,不断的总结,修正,找到这个道理真正适用于自己的地方,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
尾联的意思就与其他的劝学诗相同了,要早早的趁年轻的时候多努力啊,因为人不可能一辈子年轻不老。
全诗从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说起,劝导人们要学习,虽然结尾是以要人们珍惜时间去学习而落笔,但是整首诗的关键应该在与颈联“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从不同于其他劝学诗要珍惜、努力的角度,转而要求自己亲身去体会、实践,所学的才算是自己的知识,否则只能算是一个行走的书柜,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教会如何真正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