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第二章:定音鼓之看得见的力量
艺凡:接前文,德能治国吗?
易中天:要先从德字的演化说起,“德”这个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见于卜辞。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思也有两个。一个是“视线很直”,所以“德”通“直”,也读“直”。另一个是“看见了什么”,所以“德”通“得”,也读“得”。在卜辞中,它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乱。在古文字中,得失治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
艺凡:和我们现在的德,不一样啊,心咋没了?
易中天:心其实是周加上去的。眼睛下面加个心,意思是“心中所见”,是内心世界的得失和曲直,即“心得”。
艺凡:这跟今天的道德很近了。
易中天:对,有没有心,其实很重要,目前发现的“有心之德”,最早的是在“何尊”,原文是“恭德裕天”。
艺凡:何尊是什么东西?
易中天:成王时期的礼器,记载了周公营建成周(洛阳)的史实。其中还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中国”一词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记载。
艺凡:都记录在青铜器上了,可以说明以德治国真的成为周人的治国思想了。
易中天:这种政治麻烦也来了。“得失之得”或“曲直之直”加上“心”,就成了“道德之德”。但道德既然在“心里”,怎么治国呢?
艺凡:怎么治国?周人解决这问题了吗?
易中天:看得见的是“圣人”。圣,甲骨文和金文都有,字形中最醒目的符号是大耳朵。所以,圣(圣)、声(声)、听(听),在上古是同一个字,都从耳。圣的本义也是“听觉敏锐”,后来变成“一听就懂”,再后来变成“无所不通”,最后变成“德高望重”。这就到春秋战国了。子贡就说老天爷要让孔子成为圣人,孟子则说圣人是“人伦之至”。从此,被尊为圣人的,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孔子,无不是“道德高标”。
艺凡: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圣人崇拜了。
易中天:圣人崇拜成为风尚。
艺凡:改朝换代要有依据,以德治国要有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据说是无穷的。
易中天:对,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但,禹汤文武,只是统治者的榜样;后来的孔子,也只是读书人的楷模。教化大众的“平民圣人”还没出现,虽然迟早会被打造出来。在此之前,实施以德治国,就主要得靠“行得通的手段”。
艺凡:行得通的手段是啥?
易中天:礼乐?
艺凡:之前不就有礼乐了吗?
易中天:对。
艺凡:那周的礼乐和之前的礼乐有啥区别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重新安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