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不知道怎么的,就聊到了专业。有一个同学说:“他本来打算学法医的,平时还花过好长时间和家人沟通”可最后,还是学了计算机。当时,沉默寡言的我也没多问什么,也许是最后一刻心意改了,也许是现在这种志愿填报模式使他被分配到了计算机专业,也许是害怕损失分数,也许是这份任性的选择背后负担了太多的阻力,初心太重,未曾敢轻易坚守,所以选择了所谓安逸的安全,也许,他选专业就是在玩儿吧。当然以上也只是我的猜测。
后来呢,事实证明,这个专业确实是不太适合他,这种不适合也并不单单是指他没能力去学好这门专业。给人的感觉像是一种在一定环境条件作用下的无力中选择的安逸,身边有比他努力的人,有比他聪明的人,更有比他“内卷”好多的人,他也尝试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可对于一般没有什么经验的初学者,也未必能从中学到多少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他开始愈加划水,抱怨校园“内卷”成风,以自己内心逃避去过自己所以为的大学生活。
学期末他有几门学科在挂科边缘徘徊。
下个学期,他干脆旷掉了好多节课。
面对大学“内卷”成风,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01“内卷”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代价(必然性)
对于内卷,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解释,内卷意味着过多的人,要去分一块大小不变的面包。大家努力提升自己分蛋糕的技术,以求分的更多蛋糕。最终大家的技术普遍提高,但蛋糕本身并没有增大,涌入分蛋糕行列的人又在不断增多。最终的结果却是大家的技术提升了,分到的蛋糕却更少了。
竞争者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投入,但却没有得到更多收获,因为付出的成本都被内耗掉了。
这便是内卷的本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告别了小农经济时代,农民的儿子可以不再是农民,富商的儿子也未必是富商,就连我们自己的职业也肯定不会像过去铁饭碗一样永远不变。因为这个社会的不确定性增大了,我们不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我们不确定在未来的十字路又会合谁邂逅,我们不确定自己未来会做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大。
这种不确定性在为我们带来巨大的自由选择权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滋养了无限的竞争。
教育便是如此,义务教育的普及改变了过去只有少数达官贵人子弟才有资格受教育的情形,人口基数的增大则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在这种情形下,教育领域便出现了踩踏式的竞争。
02恶性竞争下,我们很难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
在这种恶性竞争下,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而大部分人却又都徒劳而无所得。
我们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
我们一如既往的选择热门志愿,
我们一如既往的追求高分绩点,
我们一如既往的争取大公司的offer,
我们一如既往的和同事比业绩......
我承认,有很多人在这种模式下确实过得还可以,但是......
有些人,发现自己真的很难适应所谓“热门志愿”,
有些人,努力无果后便放弃奋斗,大学四年浑浑噩噩,虚度四年,
有些人,始终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很累......
在这样激烈的恶性竞争里,你往往会发现,期望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你分明放弃了自己最想要追求的生活,选择了和大家一起走最安稳的路,以求爬的更高,跑的更快,得到的越多......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人生的目的难道真的只是爬的越高,跑的越快,得到的越多吗?
我认为不然,人生的目的在于遭到自己内心真实的诉求,发现那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在这种恶性竞争下,我们很难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因为不加判断的卷入竞争,往往是逃避自我的一种表现。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从独特的个性逃向所谓的潮流,从冒险的生活逃向安逸的安全。于是,我们不断逃跑,不断逃离自己的内心。
03心之所向,失败无妨(敢于试错,在试错中发现自我)
我们之所以盲目屈从大众,一起去分同一块蛋糕,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
踽踽独行的路太漫长:
我们害怕漫漫夜长路无人相伴,抱膝灯前影伴身;
我们害怕他人不理解自己的选择,尝将冷眼观螃蟹;
我们害怕自己当初任性己见的考虑太轻,而失败后的代价又太重,停杯投箸不能食。
于无奈之中去选择:
和人多的队伍一起走;
尝试着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走自己的人生路;
盲目屈从父母老师他人的意见,而从未敢遵从内心的选择;
事实上,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人生方向都是在一次一次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如此循环往复才确立的,我们会发现,很多我们以为很喜欢的事可能也不过如此,很多我们害怕的事可能也没那么那实现,很多我们以为本应如此的事竟然可以往另一个完全不同方向发展。分明从未尝试,却寄于那么多幻想,到头来,我们不过是在原地驻足幻想而已。而生活的真谛从未曾是幻想,而是体验。
日本知名小说家东野圭吾电气专业,毕业后在汽车零件供应商日本电装担任生产技术工程师。平淡的生活没能阻挡他向新领域的尝试,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职写作。华为创建者任正非做过工程兵,集资21000元人民币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才有了今天华为的辉煌。
所以,不要害怕失败,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试错的机会还很多,与其盲目跟风,随人流涌向最大的蛋糕,亦或是盲目轻信,不见判断的选择别人口中那所谓最大的蛋糕。不如听从自己的内心,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不期待一定能成功,只是希望在一次一次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能发现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
04三千溺水,独取一瓢,岂不快哉(普通人也很好)
苏轼在《洗儿诗》中曾表示自己对子女的期待“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父母难道不希望孩子聪明吗?其实,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出众,日后能够轻松一些,不过,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人获得是否有意义并不是有起点高低来决定的,而是否成功的定义也绝不能单单以终点的高低来决定。
我们发现天资聪慧者,往往被寄予更高的期待,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仲永之通语,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因为方仲永有受之天的贤。他失去了一个普通的童年,在疲于拜访达官贵人后失去了自我。
我们也同样发现,居于高位者,往往被寄予更多的希望,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上世纪90年代,商业巨头史玉柱因一次判断失误,错投巨人大厦,而导致资金链几乎破产。
而真正快乐的人,往往是那些找到自身真正的追求,安享当下的普通人。白居易位居文坛泰斗,也曾沦落天涯,知道生命的最后,方捂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般的普通人的生活方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汪曾祺在小说《受戒》中曾说这样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纵使花花世界这般烟波浩渺,纵使人情世故这般纸醉金迷。须弥介子,如若找到是自己开心的生活方式,找到可以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一份事业,找到可以陪伴自己的那一个人,方能于万千花海中采拮独属于自己的一朵,于溺酒三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瓢,于三千世界中悟得人生真谛。
所以,说了这么多,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硅谷投资家彼得.帝尓写过一本书《从0到1》,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0开始,而是坦然于未完成”大学校园内卷成风,我们不必焦虑。对于竞争,勇于尝试,不怕试错,学会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