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与题材
没有高尚的人格,就没有高尚的作品,这乃是一个定律。虽然似乎存在不少对海明威人格缺陷的批评,说他不断重复自己,说他笔下的女人多半不真实,说他的视野比不上那些尚且不如他的作家,说他自我感觉太过良好(认为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是他仅有不可企及的目标,因而……历史上别的作家大概都是可堪与之一较高低的了),或许这最后一点尤其使东方人不习惯,但是说到“文如其人”的形容,就很少有比他更适用的作家了。而且不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海明威的天才水准,及他对现代文坛的巨大影响。
于是我们看到了海明威这样的生平:海明威从小爱好艺术,擅长所有男孩子擅长的事物,成绩优异。他志愿参加一战,但不到19岁就受了重伤,拿了两块勋章之余也成了“迷惘的一代”青年。紧接着着他写出了《太阳照常升起》与《永别了,武器》,成就了他的文名,后者主角跟他自己一样去了意大利参战,跟他一样富有男子气概,也跟他一样失去了所爱的人。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加入国际纵队,回来后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而这回主角却成了一个参加西班牙内战且充满理想的年轻英雄了。他的主角们都跟他自己一样,擅长钓鱼、打猎,作品是十足的心路历程之写照,于是到了晚年,这个富有男子气概的硬汉主角便也变成了一个老头。而此次《老人与海》中的渔夫桑提亚哥,永远乐观,永远不可战胜,对人生有着许多深刻的经历与感悟,这些再加上该作的叙述语言,成就了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海明威以一支猎枪结束了性命,正如他的父亲与祖父一样,有人说这是因为他疾病缠身而且再也不能有所突破,或许如此。一个作家的性格成就了他作品的伟大,也同时决定了其缺陷。可是如果我们同情卡夫卡的恐惧,同情简奥斯汀的局限,就像同情森林里的柔美的小鹿,但是却不能够同情狮子,那就实在太荒谬了。
海明威在叙述语言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在人性优点上的深刻探索是令人鼓舞的,对此后文有更详细的表述。
《老人与海》是根据海明威在古巴认识的一个渔夫的真实经历改编,体现了海明威的趣味与精神。激情、希望的幻灭、坚持,这些永恒的母题是海明威所倾心投入的,而那个与大海、命运搏斗的硬汉桑提亚哥,似乎也成为了其所有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乃至每次看到海明威晚年与小船合影,拿着个木棍的照片,我都会误以为那就是桑提亚哥的演员。
二、梳理结构
首先梳理一下故事情节。故事讲了一个84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在第85天于海上终于遇到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鱼,年迈的他于是与之展开耐力战。在挺过2个晚上之后,鱼终于死了,而老人返回海岸,却由于出行的太远,鲨鱼又太多,即便奋力与鲨鱼搏斗,鱼叉坏了用小刀,小刀丢了用船桨,可是还是让大鱼被吃得干干净净。返回海岸倒在床上时,老人仍然一贫如洗,可他做梦却梦见了狮子。
因为全文悬念的最大焦点在于这个总是背运的老人到底能不能收获一条大鱼,且小说围绕此人此事展开叙述,所以故事的线索也就该是“老人捕鱼”,他怎样捕鱼,以及他怎样为了他的鱼与鲨鱼搏斗。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人物视角,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他一个人在大海上捕鱼的过程,且经常性展现老人的内心独白,并插叙了一些老人的回忆,有些如与黑人掰腕子的故事展示了其硬汉“前科”,有些如捕到一对鱼侣中的其中一只,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生机、求生的无可抵拟的力与温润柔情。这些也都可以在作者对海上生物的描写,以及老人对大海的态度上得见。
故事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觉得和老人距离得很近很近,仿佛心贴心,好像化作一只海鸟在他的肩膀上看着他和大鱼搏斗,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老人因疲惫不堪而有点混乱的头脑,以及他时刻没有放弃的振奋精神之举。老人把大鱼当成了朋友,而我们也把大鱼当成了朋友,我们在鱼终于浮出水面时,也不禁感叹其大其美其力,我们尊重大鱼,就像尊重一个可敬的对手。站在老人肩膀上的海鸟,也受了老人精神的鼓舞,看到他如何挨过痛苦,挨过晚上,看到他始终没有年迈的心,于是海鸟像亲眼蒙了感化,大可以展开自己在海上的飞翔,寻找自己的鱼了。这大概是小说对读者的最大影响。
我觉得小说最末“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是唯一一句很明显的将老人和读者拉远的叙述。因为这个结尾不动声色地将老人塑造成了一个英雄的楷模,似乎不可攀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之前讲老人年轻时与黑人脚夫一天一夜比抵手的段落,其仿佛能让人体会到年轻的心对生活与荣誉的渴望和激情。
这样忽远忽近的与老人的距离感,就像大海的荡漾一般,形成了一种韵律。类似的韵律还有小说的节奏。小说开篇点题,谈老人背运捕不到鱼,接下来就以舒缓的节奏铺垫了老人与孩子之间深厚的爱,接着老人出海了,一直到碰到大鱼之前,叙述的节奏都是舒缓而明快(就语言而言)的,直到大鱼出现,老人和大鱼展开拉锯战,节奏开始加快,但这个耐力战,到底还是比较平缓的,一是不乏插叙老人回忆过去与胡思乱想的段落,二是老人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的不时重复出现,也使人深切感到这场耐力战的格外漫长。可大鱼时不时跳出水面,围绕小船打转,也像大海的偶然大浪一般令人惊魂不定。捕到大鱼之后遇到鲨鱼,老人与鲨鱼展开搏斗,气氛紧张,其间鲨鱼一只接一只出现,让人喘不过气来。
加重此篇小说紧张气氛的一个很重要细节就是时间的推移,这也是小说最为明显也最重要的过渡了。日转夜,夜转日,其过渡往往只是一个时间短语,“天亮以后没多久”、“太阳升得更高的时候”,每逢出现,都令读者替老人捏了一把汗,而这样简洁的表述适宜于故事的快节奏,也贴合海明威的风格。
三、表达风格
“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1/8露出水面。”本篇小说可谓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式写作原则。他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描写了老人在海上捕鱼的全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之强烈,仿佛读者正如海上亲眼目睹一切的一只水鸟。
作者对大海壮阔景色的描写都是白描,简洁明快,而显然不失其色彩与情感之美。
“一会儿太阳越来越明亮了,耀眼的光芒射在水面上,随后越上升越红。平滑的海面把太阳的光芒反射到他的脸上,剧烈的刺痛了他的眼睛,因此他就把眼睛移到一旁,只管划下去。”信手拈来一段,即可窥其一斑,文字凝练、深沉而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修辞,正是简明的“电报体”。
整篇小说可以说没有抒情的句子。人物的内心情感,都是通过对话和行为展示的。如以下2例:
……“它比小船还长两英尺,”老头说。
……“让我的鱼都死掉吧。”孩子说着又哭起来。
虽然没有内心剖析,没有抒情,也没有神态,但是老人看到大鱼全貌时的兴奋乃至故作镇定,孩子见到3个晚上没见的负伤的老人时的怜惜与崇敬,都让读者切实感觉到了——这也正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的东西。
海明威的“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当是海上一座反射着日光的白色冰山,其全都是叙述和白描(作者唯一使用的2类表达方式),水下面没让人看到的,是深沉的情绪,以及浸泡在冰冷而深的海水里的对人世的诘问。
三、主题思想
纵观《老人与海》整篇小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有两个,第一个是老人与大鱼搏斗了2个昼夜,终于见大鱼浮出水面,其崇敬与兴奋之情更不必提,第二个是老人历尽千辛万苦捕到了大马林鱼,又与寻味而来的鲨鱼苦苦搏斗,而最终大鱼竟然还是失去了。
大海是如此的富有生机,如同一个孕育万物的女性。她带给了老人一个奇迹,最终却又捉弄他,把它给夺走了。老人重又变得一无所有,自始至终也没有圣母玛利亚与耶稣或者别的什么神明关照过他,他又变成那个背运的老头。大海信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她无情无义,也不思考同情,而“老人与海”正是“人与世界”。世界带给你一个创造奇迹的机会,你通过顽强的超人意志力,通过殊死搏斗,收获了荣誉与梦想,可是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由于人世无常,曾经得到的竟而逐渐失去,直到两手空空。
……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我明白的越多,就越像这个世界的孤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搜奇访古,挑战自我,是件可爱的事情,可是爬得越高,你的敌人就越多,不理解的人便增长着,而与此同时,寂寞就像毒蛇一般将你的灵魂缠绕。可是有什么事情把你打败了吗?那些走在每个时代前沿的革命者、艺术家,无一不处于这样孤立无援的境地。千秋万古名,寂寞身后事。后世的掌声,于前驱者的灵魂又有何补?
可是老人到底还是没有丧失乐观与希望——在最困难的时候生活并没有将他打倒,那么在经历了得到与失去之后,它也不会打倒他。老人在精神上永远是不败的,在重压下,他保持着人类的尊严与优雅。你尽可以杀了他,但是却不能打败他。
“人不是生来就该被打败的。”此名言在适用于一个快要坚持不下去的长跑运动员,或者被炒的年轻人,或者考试失利的学生之外,更是道出了人在与命运持续斗争时的精神。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也谈到过,人类最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在与命运苦难斗争中体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中我最崇拜的是普罗米修斯,因为他是个不顾一切的盗火者,是个渺小却敢藐视世界,连宙斯都不放在眼里的英雄,他被吊在高加索山上三万年,却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认识到了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威力,他就必定会忍受命中注定的一切。”他从来没有被以宙斯为代表的“天”打败。
人类的悲剧命运从古希腊神话谈到莎士比亚,一直谈到20世纪中叶,如今还得继续下去。而人却正是凭着不被打败的意志与尊严,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凭着意志与尊严建立了皇宫与巴士底狱,然后又摧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