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更文的过程中愈发感到吃力,尤其是在撰写关于思维和人性的文字时。尽管在写作前,我自认为已经想得很通透,但真正下笔时,却常常陷入迷茫,几句话后就难以继续展开。回想起这二百多天的写作经历,初衷是培养自己读书和思考的习惯。然而,现实却是书没读几本,思考也未能深入,反而写日记的习惯悄然养成。每天下班回家,脑海中第一个闪现的念头便是:今天的作业还没完成呢。相比之下,写日记似乎成了最简单的一件事。
翻阅今年以来的文字记录,我惊讶地发现已经累积了二百多篇。重读这些文章,不禁有些失望。它们或重点不够突出,或观点缺乏新颖,或思维不够严密。反思之下,我意识到,写作中自己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阅读着以前的文字,我甚至开始怀疑是否有继续写下去的勇气。通过审视自己的写作历程,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问题。一方面,我获取的信息量太少,头脑中缺乏足够的知识点作为思考的支撑;另一方面,我所获取的知识在头脑中仍然呈点状、线状分布,未能形成动态的立体思维体系。没有这样的思维体系,自然难以产生新的观点、想法或让读者信服的理念。
曾经,努力读书是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欺骗,总以为自己与众不同,只要拼命读书,就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如今,我终于明白,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每个人的平凡,接受平庸才是最大的智慧。我曾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感到不公,认为他读了那么多书,理应过上优越的生活。但现在我懂得了,读书带来的更多是精神的富足,它让我们学会接受苦难,保持心性平和,心怀希望。同样,我也曾为《穆斯林葬礼》中的新月叫屈,认为她努力读书、热爱生活,却不幸早逝。现在我明白了,在命运面前,个人的努力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努力。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阅读长篇作品则是建立思维模式的有效方法。任何将读书功利化的想法,都不可能帮助我们实现梦想,更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读书习惯。研究表明,人类的生理构造并不比大象、蚂蚁高级,我们都是由地球上的一堆原子组成。只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基因突变,人类改变了思维模式,掌握了虚构故事的能力,从而赋予了自身精神内涵,脱颖而出,成为了食物链的顶端生物。读书正是我们获取和理解这些虚构故事的重要渠道,它能使我们的文化基因发生突变,创造出更有利的社会合作模式,为整个地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深知,只有持续阅读和深入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正如每一滴水珠对大海的贡献一样,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阅读和写作,都在悄然间塑造着更加广阔的自我世界。回望这二百多天的写作历程,尽管文章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但我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思维的局限。这些文字见证了我从懵懂到逐渐觉醒的心路历程。
因此,我还是要坚持写下去。不再为过往的篇章是否完美而犹豫不决,也不再为未来的创作能否惊世骇俗而忧虑重重。我将继续以日记为伴,以书籍为师,让思考成为日常,让写作成为习惯。在这条探索人性、追寻智慧的旅途中,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不是终点的辉煌成就,而是沿途的风景与自我成长的足迹。